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节(1 / 1)

沈老夫人摇头无奈地询问:“为何不让她吃饱了再回来?”想着当初燕喜嬷嬷教导沈晞蕴后过来回话就曾言语暗示过她,说蕴儿心不在焉,只怕学得不多,会受苦头。她当时还不信,没成想,竟然是真的。这个傻丫头啊,这样的事,有什么好害羞的,还跑回来了。听说齐子辙一直都洁身自好,边上并没有丫鬟伺候,更别提是什么看对眼的姑娘了,连花楼都不曾去过,那些书生所有的风流气息,他一概没有。以往沈老夫人还是不信他人的言语,即使是当年沈老太爷,在成人时,也有个通房备着,教会他人事,成亲后,因着官场上的应酬,也没少去过那些花楼,沈老夫人心中自是清楚,只是沈老太爷身边本就有通房,那些在外头卖笑的,她还看不上,也犯不着跟这些人计较。张嬷嬷听到沈老夫人如此询问,低声道:“二姑爷大概并没有近过女子身子,二姑奶奶身子弱,估计吓到了。”这样难以启齿的话,她不得不说,幸而二姑爷身边没有长辈,否则被知道了,岂不是笑话了。沈老夫人叹了一口气,又问:“你们来沈家,可跟二姑爷说了?”张嬷嬷摇头。“派人去跟二姑爷说一声,真真是不像话。”沈老夫人跟身边的姜嬷嬷埋怨地说着,姜嬷嬷出去一趟,回来替沈老夫人换衣服,毕竟做戏得做全套。张嬷嬷只是在边上递了鞋子。齐子辙是在半路遇上了匆忙往齐家赶的沈家小厮,小厮拦住了齐子辙的马,回说沈晞蕴在沈家,依着沈老夫人的意思,说是她突然想沈晞蕴了,这才派人急吼吼地让沈晞蕴回沈家。齐子辙淡淡笑了,放慢了速度,往沈家去。沈老夫人不过是心疼孙女,生怕他怪罪,这才说了一个漏洞百出的借口,当然,也是为了给他台阶下,他到底是晚辈,自是要顺着下来了。不过,这只是在沈家,若是回家了,那可就不一定了。作者有话要说:更新啦~~估计现在在努力写党课布置的作业......第066章 庾承继皇家别院分为不同等次, 有皇帝专属的别院,院落层次分明, 十步一景,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亭台楼阁, 多不胜数。也有虽说是皇家别院, 可其内里是个尼姑庵, 由庵主把持,正殿供着观音菩萨, 后山上是荒无人迹的竹林,雾障弥漫,野兽行迹深, 一不小心就能让人有去无回,这样的地界,是用来容纳先帝无子嗣嫔妃和犯了过错的妃嫔们。作为皇家的金枝玉叶,流着龙血的公主们,自不可能住进那样戒规森严的庵里, 但千金公主和弋阳公主住的别院,也与之差不了多少。正殿供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侧殿供着送子观音, 偏殿供着地藏菩萨,后头的小矮山是一小片竹林与果园菜园子混合而成,别院里头的住持慈仁法师也是出自名门, 自幼绝了荤食,只是家中父母不忍其出家,为其订了亲事,未婚夫却好似被相克一般,订婚后要么卧病不起,要么出外游学常常遇难,断了胳膊或者断了腿回来。京城人中渐渐传出慈仁法师凶女之言,其父母因而绝了念头,在慈仁法师再次请求出家时,其父进宫求了先帝,令其侍奉皇家别院菩萨,成了当时别院住持之关门弟子。慈仁法师聪慧过人,在佛道之上颇有顿悟,不过短短十多年,禅学之修行大有长进,连其师傅都自叹不如,西行游学后,回庵中,带回了数量颇多的藏传佛经和天竺经文,开始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和传播佛学之事,因而离庵百米远处,还建立的佛学堂,专供庵内之人修行佛学。但皇帝继位后,对佛学打压,以至于在先帝之时还颇有名望的慈仁法师将心思都用在了编撰佛学著作之上,也不像静心庵那样,以姻缘签为敛财之机。更多是对自身的修行。因是皇家送供养的庵,即使是没有人化缘,也并无大碍。山后除了菜园子,蔬果之外,还有百亩稻田,已然足够自给自足,加之皇帝虽热忱于道教,但并未将庵弃之不顾。因而,当慈仁法师收到了宫内传来的旨意,说是让千金公主与弋阳公主到庵中为国运、国祚和国之继承人祈福之时 ,慈仁法师眼睛都不眨一下,接了。倒是她的师姐和师妹都替慈仁法师担忧,毕竟这宫中金贵的人到她们这,扰乱了她们清净不说,只怕一些修行未曾坚定心念的小徒弟们要搞出乱子了。慈仁法师淡笑无言,只转头让小尼姑把圣旨放到专用的厢房供起来,命人去打扫了厢房,进了房内,却给父母书写了一封家信,打探京中之事。本不想涉足红尘的她万万没有想到,竟然被迫卷入。慈仁法师乃庾家人,其父为庾承继,其母是桓氏为谯郡人,与其父是门当户对的。家中家学渊源深厚,不管是父亲家族还是母亲家族中人,少有信奉佛法,可恰恰她却从小就痴迷于此。庾承继官至一品,到了其骸骨年岁,再三上奏,皇帝这才准了。家中亲兄妹都是一母所出。兄长与桓家表姐结亲,两人恩爱,如今在江南外放,一省之高官,不曾谋求于回京,姐妹们都嫁入高门,只偶尔过来看望一番,但慈仁法师与之交谈不深。庾承继与桓氏并未与长子到江南,而是隐居在了京郊小农庄中,前几年是在沛县度过的。庾承继门徒众多,亲传弟子却不多,但其中一有名之人齐子辙,慈仁法师也知晓。毕竟当年她虽遁入空门,但年轻时候,也曾抱过还在襁褓中的他。当年故人得此子较为晚,因而她已然十岁有余。之后不管是父亲有意为之,还是因缘际会,他拜入了庾家门下。父亲若通过齐子辙打探消息,她自是有法子应对,只是听闻家中妹妹来说过,这弋阳公主,不是什么善茬,好在宫中的皇帝,对她并无什么宠爱。当年父亲匆匆忙忙为她定下亲事,其中一个缘由就因着她的岁数正好与当今选妃之年界重合,父亲和母亲不忍其进宫,这才如此做。只是她自幼就与佛有缘,最终求仁得仁。京郊大兴州下的的小山坳礼贤村弯弯曲曲的小山路上,一农夫戴着斗笠,肩膀看着收拾稻田的锄头,身形略微显瘦,面色较为黝黑,双眼炯炯有神,脚上踩着茅草编织而成的草鞋,一步一步,沉着稳重地往村口的小竹屋去。路过的老农佝偻着背,见来人,恭敬打招呼:“庾先生,您怎么能到田里去?”已然六十有余的庾先生笑声洪亮,摆手道:“怎么能总是劳烦老丈人们和学生们?我年纪也不大嘛。”老农脸上皱纹如刀刻过,农村里最为敬重的就是读书人,听说庾先生还是当过大官的人,只是不想当了,这才归隐于此,并在竹屋后头建了一私塾,早上教村子里的孩子们读书认字,下午教他们礼乐,每五日一休,让孩子们回家帮忙做农活,到了农忙时候,也布置了课业,暂且歇息。农家都是穷苦人家,他也不多收什么钱粮,不定用银钱,半吊钱就可以,若是无,用其他物件代替都行。实在没有钱,资质不错,他也能免了。那些许只是想认些字,他也不收钱。因而连村长都时常暗自赞叹礼贤村的好运道。只是村子里也有人嘀咕着,庾先生到村中也住了少五年以上了,怎么没见过他的儿子过来探望,倒是书信不少。只是他们全都是白丁,大字不识一个,跟庾先生说话,连粗气都不敢喘一下,心里所有些小想法,也不敢直白问出口。两人说过话,庾承继往竹屋走去,快进入屋内,却听到远处一小孩子稚嫩的嗓音,喊着:“庾先生,庾先生,庾先生,您的书信!”小孩子赤着脚,脚上还沾染了泥巴,估摸是刚从田里出来,正巧遇上了速递铺的衙役,抢了信过来送给他。以往他一直以为速递铺的衙役苛待农家人,并未曾把书信送到门口,只放在速递铺子上或者衙门中,甚至于送到村长家中,令农人自己领取。他还差点闹笑话,要写信去跟齐子辙好好说说,让他找准机会,整治下这些偷懒的速递衙役。可当他拿着信要去机时,路过田间小地,看到自个的学生在地里摔跤滚泥巴,以前他刚来时,确实大惊小怪,恨不得立马让他们全改了,如今看来,不过是孩童的天真无邪。他笑眯眯地上前询问时,打架的人身子都僵硬住了,连带着加油助威的都垂下了头,庾承继这才看出了点不对劲,再看坐在最边上那人,手上还拿着一书信,心虚地撇过头,不看他。在他板着脸的训斥和吓唬下,他们排成了排,乖乖地说了其中的缘由,原来他们常常半路拦截了速递铺子的衙役,闹着询问是否有他的信件,若是有,他们全都一涌蜂上去,二话不说就抢,抢了就跑走了,说是要自个亲自给他送过去。可村中人和学生都知晓,他平日里不上课都喜清静,加之一群人黑压压上门,总是不懂礼仪的。他们便在田地里摔打,哪个赢了,哪个就拿着信件去给庾承继。庾承继听了此事,真是哭笑不得,万万没有想到,一切都是一场乌龙。他收了手中的信,接过忐忑不安的小学生递过来的信,训斥了他们一顿后,让他们下次记得去给那可怜的衙役赔礼道歉,之后又唤了他们一起回竹屋吃饭。饭间再三叮嘱,他们若是想请教问题或者是想过来借书、看书都可以大大方方上门,不用再去田地里头摔跟头去了。小学生们欢呼着,桓氏和厨娘亲手做的几盘子菜,都被一扫而光,之后陪着庾承继说了会子话,才笑着唱着山调子结伴离开。庾承继笑着接过小学生手中的信,让他跟着进里头坐,问:“你们这些皮猴子,不会又去田里摔跤去了吧?”“没有,先生。速递铺子的小哥今早吃坏了肚子,到了田间,肚子不舒服,解手去了,正巧我见他面色不好,询问了几句,得知只剩下先生的书信了,这才替他拿过来,好让他早点回去歇息。”“嗯,到底做了件好事。坐吧,今儿中午,就在这吃饭。”“不了,我还要回去帮我爹干活呢,先生若是田里的活计弄不完,也可唤上我们,我们都是一把好手。”小学生拍着胸脯,很是自豪。庾承继笑着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唤了小厮进来,命他去跟厨娘说一声,准备饭盒子,提着跟去田地里,给小学生与其劳作的父亲祖父叔父们吃。小学生害臊地说不用,庾承继却道:“先生有命,作为学生的,怎能不从?”听了此语,这才恭敬地行礼告辞。庾承继看书信上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字迹,瞅了良久,才拆开一读,之后在书房中踱步几回,磨墨开了纸,刷刷几下,写了一封书信,命小厮贴身藏着,快马加鞭送去。作者有话要说:周一啦,工作日啦,我估计在赶作业......第067章 先哄人沈宴昨日是在正房歇下的, 早起洗漱后,孙嬷嬷过来说是二姑奶奶和二姑爷回来了。沈宴伸手接过递过来的手帕, 擦干净了手,问:“二姑爷可用过早饭了?”没想到齐子辙来得如此之早, 他反而才刚起,多少有点不太好意思。孙氏打扮完毕, 替沈宴整理了衣角, 亲手端上了茶水, 对沈宴说:“京城最近倒是不太平,听闻京郊流民最近频繁暴动, 家中兄长无事可做,倒是想要为皇上出一份力气,这份差事可是积阴德的好事。老爷到底不像我兄长, 长得粗笨,空有个爵位,也不顶用。不知钱太师那边有和说头?秦家最近是不是还跟着老爷作对?我倒是可以今日就回国公府一趟,跟兄长商量一番,秦家虽在钱太师庇护之下, 可秦家也不是干净的,若是能抓住些什么握在手中, 我们也不至于如此被动。”从前儿领着两个庶女出门参加宴会, 与那些夫人们有所交谈后,大致能得出些许东西。这朝中之事,最为要紧就是赈灾一事, 可这事也不是简单派哪个人去就是了,听说钱太师和清流派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这些有爵位的人家,倒是能从中获利,若是拿下这个差事,捞点油水,也是够了。再者秦夫人与她两人在宴会见了,也是不冷不热的,有时候还各种阴阳怪气,她也气极了,可能怎么办,只能忍着。沈宴听孙氏算盘打得精通,本来一大早心情就不太好,粥一口都没喝下,推开,拍了拍手,说:“这个差事,你不用想了,圣上已经定了二姑爷了,明发谕旨,最晚今日就下了。至于秦夫人的事,若是你被迫让澈儿或者湛儿娶个脑子不太清楚的媳妇,你能高兴哪里去?”“这,这不是......那个贱蹄子惹的祸么?”沈宴瞪了孙氏一眼,站起身就离开。孙氏撇了撇嘴,当年还看着沈宴有几分血性,如今倒是学了不少欺软怕硬的功夫。沈宴走出院子,小厮等在外头,见他出来,赶紧迎接了上去,沈宴大步流星往前走,问:“二姑爷在哪里?”小厮回道:“在老夫人的院子里头。”齐子辙是跟着沈家的小厮进门的,也不去拜访沈宴,毕竟两人在朝中总碰面,齐子辙也尽量避免与之碰面,甚至于有时候手掐着指间,算着到底什么时候合适将沈宴从京城支使出去。只是现在齐子辙有一两个手下正借给郡王妃用,查沈宴、孙氏和杨氏当年之事。郡王妃和郡王爷思前想后,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他们不愿意相信,事情只是简单地将外室女与沈晞蕴对调而已。对于孙氏来说,这样真的能够满足了么?还有,郡王妃一直咬着舌头不敢说出口,当年她被母亲送到了京城中,说是京城中的寺庙祈福更为灵验,之后就被留在了大伯家。直到郡王妃的母亲杨氏去世后,她才匆匆被送了回来,可是送回来时,杨氏已经完整入棺了,她未曾见其最后一面。唯一留下的只有张嬷嬷,可是张嬷嬷当年是伺候她北上的人,换而言之,其他伺候的人,要么死了,要么失踪了。若母亲只是普通的难产去世,为何当年伺候的人全都不见了?还有沈惟湛。郡王妃最为在意的人,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她眼里,就是她和母亲的耻辱。她甚至于想在国子监命人刁难于他,可他到底是无辜的。她还记得当年在静慈寺她见到他的第一面,他长得太过于可爱了,手里的风筝掉了也不捡,翘着长长的睫毛和湿漉漉的小眼神,对着她笑,露出无齿的嘴巴喊着姐姐。她那时候多么希望母亲再次怀上的是个弟弟,像他一样的弟弟。可这样萍水相逢的弟弟,竟然有可能是她的亲弟弟,不,应该说已经是她的亲弟弟了。对于郡王妃来说,那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了。郡王妃深埋已久的怀疑在沈晞蕴的身世被揭穿后,最终发酵了,只能让郡王爷去请齐子辙调查,可齐子辙却过于忙碌,齐子辙最后给了郡王爷几个侍卫,让郡王爷接手。至于齐子辙为何本来调查过后打算将某些消息透露给郡王妃,后来却跟推开了烫手山芋一般,自是因着侍卫找到了一个可靠的证人,这个证人,说出了骇人听闻的秘密。想着郡王妃终究要寻沈宴,若是早早让沈宴出京,岂不是白白便宜了他,倒不如自个多忍受一些时日。齐子辙到了沈老夫人的院子门口,姜嬷嬷笑眯眯等着,上前欢喜行了礼,寒暄地说:“二姑爷近日精神多了。”齐子辙笑着回了几句,便跟在姜嬷嬷身后进去。而沈晞蕴早在沈老夫人派姜嬷嬷出去等人时,趁着沈老夫人不注意,一溜烟儿,快步出了正房,去了自个未出阁的屋子里头去,关上了房门,就是不出去。沈老夫人让小丫鬟扶着,到沈晞蕴门口拍门喊道:“二丫头,你给我出来,你这是做什么?”“不要,我不出来,祖母不心疼我了,祖母就想着看我......可怜的下场。”只要一想起昨夜“霸王硬上弓”的事,加之以她前世今生对齐子辙的了解,齐子辙没有好好训斥她一顿,绝对不会了事。想着他的黑脸,不由得瑟瑟发抖,她真的不是故意的啊。沈老夫人无奈地拍门,又继续劝说:“好了,有祖母在,没事的,二姑爷还能把你怎么了么?”有祖母在是不能把我怎么了,可是祖母一定会顺水推舟让我回去,倒是,我就是羊入虎口,在劫难逃。不行,我得自救。沈晞蕴直接爬上了床,将人连带着被子裹在里头,不说话,不听不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