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历史小说>庄子的故事> 第98章 历史没有记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8章 历史没有记载(1 / 1)

台下的欢呼声久久不息,站在讲台上朝下面看着的庄周,情绪非常地激动。他的个头还很矮,站在讲台上面下面的人根本看不见他的全身,只能看见他的头顶和上半个脸。许久之后,师公禽滑厘拿起一个喇叭筒,朝着下面喊话,让大家安静。在他的呼喊下,下面狂热地人群才渐渐地平静下来,等待着他的演讲。禽滑厘手里拿的喇叭筒是竹片制作而成的,有一只多长,跟个牛角号一样。嘴巴对着后面的喇叭口讲话,传出来的声音很大、很清晰。应该是古时候最原始的扩音喇叭,也是由聪明地墨家弟子明的。禽滑厘先向道家弟子和天下人承认了自己晚年所犯下的错误,曲解了墨家学说。对于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悲剧表示深深地自责和忏悔。“我禽滑厘是墨家的罪人,是历史的罪人我有罪我愿意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我不怨奸细是我禽滑厘的过错,我不应该听从奸细的话。作为墨家的传人,墨家的掌舵人,就不应该听从奸细的谗言”台下静寂一片,随后议论声一片,大家都被禽滑厘的真诚忏悔所感动一个百岁老人,不居功自傲,相反还敢于承认错误,是需要多么宽阔地胸怀“我禽滑厘有罪请史家们记住以我禽滑厘为戒错就是错功就是功功不能抵过我希望史家们如实记载墨家在禽滑厘主持时期,所犯下的过错”禽滑厘的话还没有说完,台下又沸腾了起来。大家都在纷纷议论着,认为禽滑厘的功过不但可以相抵,还功大于过是禽滑厘扶助墨子前辈把墨家壮大起来的,是禽滑厘扶助墨子前辈守住了宋国,阻止了一场又一场战争,让宋国人民过上了远离战火的日子。禽滑厘的晚年是有过错,可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他。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奸细在其中作怪,故意曲解墨家学说,故意制造矛盾,让墨家与道家相残。也正是因为禽滑厘的坦诚,禽滑厘的这次演说,史家才没有记下多少关于他的事迹,不想让后人去评论他的功过是非。禽滑厘讲完之后,杨朱接过话筒,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应该对墨家进行反击,杀死了那么多墨家剑士。应该“无为、被动”,躲避起来,应该学习黄老之术。其实在道家与墨家的这场争战中,道家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完全是在墨家的逼迫下,不得已才出手的。可是世人并不这么认为。世人认为你杀伐了,你就有错所以杨朱不得不迎合世人,承认自己错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世人的谅解不然你只会越辨越让人误解,只会让人觉得你欲盖弥彰。也正是因为杨朱的坦诚,杨朱的这次演说,史家才没有记下多少关于他的事迹,不想让后人去评论他的功过是非。其实墨家的禽滑厘与道家的杨朱,在墨家与道家的展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地作用特别是杨朱对于道家的展,是一个非常重要地关键人物。可以说没有杨朱,就没有后来道家和道学的繁荣;没有杨朱,也就没有庄周的成就。庄周是杨朱的亲传弟子,承传了杨朱的全部学说思想,是道家的正统。自从庄周之后,道家学说又经过多次裂变,出现了多个分支。分支的出现混淆视听,又让不少后学者误解了道家。让正统道家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起伏不定不过正统道家的地位,始终保持着一席之地在历代道家传人中,还是不乏有能正确解读者,由他们来维护着正统道家的地位。只可惜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是因为奸细的出现,而毁了他们的历史功名。开坛第一天,先是墨家禽滑厘的忏悔,接着是道家杨朱的忏悔。接下来,禽滑厘又具体分析了自己的错误,和墨家的现状,谈了一下墨家将来的走向。再接下来,杨朱也具体分析了自己的错误,和道家的现状,也谈了一下道家将来的走向。下午禽滑厘与杨朱两人分别接受天下才子们的提问。第二天,禽滑厘才开始正式讲解墨家学说,纠正曾经曲解的部分,主要讲解了墨家学说中的非攻。墨家学说有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墨家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兼爱:墨家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天志: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要求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家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节用: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节葬:墨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家要求墨家弟子在这方面要身体力行。非乐:墨子极其反对音乐,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非命:墨家认为:要认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墨家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