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历史小说>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七八五章 年轻人,到偏远地区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八五章 年轻人,到偏远地区去(2 / 2)

就跟海军军舰的建造一般都要在这几年集中完成。

这导致了短期内,复兴军的开支过高。

教务系统的经费早已经入不敷出。

这次教育部长宁利文过来找董书恒就是给他看一下新修订的教育法桉。

这份教育法桉要替代以往复兴军发布的教育方面的法令,那些法令太过繁杂了,而且由于一开始的时候复兴军鼓励教育,这些法令给官府制造了很大的负担。

不仅仅如此,这些繁杂的法令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各地执行上的混乱,不仅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还容易滋生出。

因此这次董书恒下定决心要制定出一份系统的教育法桉。

这么多年,董书恒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开启民智。

自元以来,华夏人的思想就像是被阉割了一样,再也没有什么进取之心,汉唐之时那种内圣外王的气概早已经丢失。

“宁部长,这个免费教育时间暂时先定为五年吧。一个孩子七岁上学,到十二岁,基本上已经可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另外十二岁的大孩子已经可以参加劳动了。”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以后我们的经济再好一些,财政收入改善之后,这个免费教育的时间还要延长。”董书恒道。

“总统,我觉得免费教育的时间按照五年时间来算已经是比较长了,据我所知,就连大嘤帝国都没有搞免费教育,而且据我们所知大嘤帝国现在使用童工的情况还非常的严重。”

使用童工的事情,董书恒自然知道,相关的情报他让欧洲站的工作人员专门收集过。

欧罗巴的几个主要的工业国,大嘤帝国虽然是最强的一个,但是使用童工的问题是最严重的。

在伦敦郊区的工厂,威尔士的矿井,苏格兰的牧场中都能够看到童工的影子。

这些孩子往往在十岁不到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了工厂中去。至少在那里他们能够吃到饱饭。世界第一的大嘤帝国工业,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儿童做出来的。

这虽然能够降低生产的成本。

不过,董书恒知道,工人也要有文化才行,科技的改良和进步,很多时候都是这些工人创造的。

如果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话,对技术的进步将更加的有利。

“宁部长,你知道我们是一直禁止使用童工的,但这不是嘴上说说。我希望你们教育系统能够组建一个督察队,督察各地有没有使用童工的情况。重点就在那些失学儿童,咱们复兴军现在还用不着压榨孩子。”

“而且这些孩子都是我们未来继续强大的基础。”

“是,总统,我明白,这关系到咱们复兴军能否继续强大。不过总统,咱们的教育经费也要提高了,现在咱们取消了免费就餐,有些家庭肯定会不乐意将孩子送学校,即使能用法桉去强制,但是也不是长久之计。”

“宁部长,取消免费就餐是考虑到现在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改善,即使孩子去上学,家庭的温饱也能够维持。以后教育方面增长最多的成本将是校舍得修建,还有教师的工资。”

听董书恒这么说,宁利文的心中一阵感动。

原本他也想提这件事情的,但是国家草创,能将就的地方就将就。

很多地方,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学校都是用城皇庙、土地庙、或者是宗祠改建的。

老师也大部分是原本的私塾先生。

这些私塾先生的收入本来就不高。

不过现在复兴军管理的老师与以前满清时的早就不同。

董书恒从一开始就将官办学校的教书先生按照官员的模式来管理。

他们也有自己的评级方式,就跟那些技术工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晋级上升空间。

董书恒这是想打破几千年来,读书做官这样闭塞的循环。

读书人可以去搞科研,可以去教书,甚至可以去做技术工人,这些职业都有自己的上升渠道。

但是前提是要这些职业的收入要能够跟官员平齐。

以前的读书人为什么都奔着做官去,还不是因为官员的收入高,地位高,是特权阶层。

如果教书先生也能够得到与官员一样的特权和收入,那么这个职业才会吸引更多的读书人。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官府的投入。

“嗯,总统,那我先为那些一线的教书先生们感谢您了。”

“按照我们的做法,一个地方的学校一定是当地的地标建筑,至少要比官府的办公地点气派,要是这么算的话,这花费可是不少呢。”宁利文道,虽然董书恒这么说了,但是这件事情要是落实起来的代价太大,那么其他部门也可能会反对。

所以他才小心地提醒董书恒,其实他觉得学校没必要建那么好,结实耐用就好。

但是董书恒却一直坚持学校一定要是一个地方最好的公共建筑。

他说官员们可以随便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办公,但是孩子们一定要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读书。

通过这样的方式,官府要让全社会都明白教育下一代才是组重要的。

如果官府都不重视,那么普通的家庭会重视吗?

尤其是普通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觉得只有读书种子才有必要送到学校读书。而自己家中的娃要是看起来不适合读书,那还不如趁早回家干活。

这种思想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说这事儿还是要靠官府去强制。

“宁部长,我知道您在担心什么,钱并不是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国内的生产能不能跟的上,这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内容,也许你不是太懂。我既然这次让你制定这部法桉,就是做好了准备,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的重心将转到内部建设上。”

“而我们在铁路方面的大规模投入已经结束,下一步总要有投资的重点,各地校舍的建设将作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程。”

“当然了,这并不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全部内容,我们还会搞其他的大工程,所以你不用担心其他的部门会出来阻挠。”

“宁部长,你这里要做的就是两件事情,一是要派人监督好各地校舍的建设质量,工程的招投标由建设部负责,但是验收由你们负责,有问题你们可以去找建设部,但是到时候验收了之后再出问题,那就是你们的责任。”

“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做好教书先生资质的审核,今后既然要统一待遇,那么就是不允许有滥竽充数的人。当然了有些偏远的地方也可以放宽条件。”

宁利文听了连连点头:“嗯,总统,我明白,现在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老师,我们自己培养的师范生也不愿意去草原、大山里这些偏远的地方。我们再三动员了也没有效果。”

“那就不要动员了,你回头划出一个偏远地区的范围,今后但凡师范学校的毕业生都要到偏远地区去支援两年,而去的地方越是偏远,回来之后就安排到更好的学校去。”

董书恒心中冷哼一声,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不能指望人人讲奉献,你要别人讲奉献,最好将将来的收益说清楚。

点击下载最好用的追书app,好多读者用这个来朗读听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