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3章 发现(2 / 2)

这种没落也只是相对于豪门大族来说,这些人在百姓面前仍旧是高不可攀的人物,最起码人家还有能力让自家子弟读书识字,虽说穷文富武,但即便是穷文,也不是平民百姓能轻易做到的。

在底层百姓的家中,任何一个劳动力都弥足珍贵,想要支持一名子弟脱产进行学习一般都需要四五代人的努力,期间还不能遇到任何灾年,所处地方官府老爷最起码也要是一个清官,没有地主恶霸盘剥,才有可能支持一名子弟彻底脱产学习。

可想而知这其中的难度究竟有多大……

这还只是最基本的条件,要知道在没有科举制之前,当官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举荐,举荐往往掌握在地方大族手中,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得到举荐。

即便有了科举制,想要当官还要考取功名,秀才只是入门,只有成为举人才有可能当官,而想要成为举人其中难度堪比登天。

可能有人要说了,学文不成,不还能入伍当兵吗?

入伍总不会太难吧。

先不说入伍的条件,即便能入伍一般也没有什么人会让自家孩子入伍,这是最后逼不得已走投无路后才会选择的路。

就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时征兵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良家子”。

何为良家子?

简单的说就是小地主的孩子,中产阶级的子弟就是良家子。

这些人家里条件都不差,加上秦人尚武,三秦大地内只要条件允许的人家都会支持自家子弟从小学习武艺,练习骑射。

特别是商鞅变法后,军功名田制盛行,更加刺激秦人尚武之风。

秦朝还好说,普通百姓还是有机会参军立功获得爵位,但汉以后有条件参军的人就只有中产阶级,参军与平民百姓基本无关。

其一因为身体素质这一关普通百姓就远远无法与良家子相比,即便身体素质无太大差距,人家从小练习武艺学习骑射技巧也不是你能相比的。

其二,随时汉承秦制,但自刘邦起就有意削弱秦国遗留的军功名田制,到了汉武帝时期,中低层爵位早已烂大街,基本上是个人都有爵位在身,军功名田制这个战争机器的影响力被削弱到极致。

当然,这也是刘邦等汉朝高层看到军功制的缺陷,仔细考量后,才做出的决定。

刘邦削弱的办法也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朕今天高兴,赏天下人爵位一级等等……

失去了军功名田制,底层百姓参军的热情就更低了,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是自家子弟去参军大概率也是有去无回,没有人提携在军中很难获得晋升。

能去参军且做出一番成就的人大多都是跟随当地的地主豪强子弟一同参军的子弟兵,一旦进入军营之中没有什么比同乡更亲近的关系。

古代军队大多数战斗力强悍的部队也都是子弟兵的组成方式。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丹阳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