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科幻小说>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第79章 第七十九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9章 第七十九章(1 / 2)

大吃一鲸的珍珠猪仔,&nbp;&nbp;最终没有被摆上书桌案头。

胤禛无法接受造型怪异的摆件出现在书房内,显而易见会对他的办公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瞧着瞧着,他就要思考人生的意义。

思考究竟武拂衣上辈子做了什么,&nbp;&nbp;难道是拯救世界了,&nbp;&nbp;才让他这辈子要牺牲自我与这样一号人物相遇?

武拂衣却是绝不承认珍珠猪仔是在搞嘲讽的艺术,再三否认它有人物原型。

问,就是真诚的礼物。

礼物用第一批亲手养殖的珍珠制作,她从取珍珠到设计稿都是亲力亲为。若非手艺不佳,最后一步打孔、串珠、拼猪也不想假借他人之手。

而且礼物的寓意非常好。

猪,&nbp;&nbp;是武氏的生肖,吃惊的猪代表勤学好问的状态。

好学才会钻研新事物,&nbp;&nbp;继而为新奇事物感到惊讶,&nbp;&nbp;可不就非常适合放在书房。

诚意满满的礼物,谁忍心将它束之高阁?必是要时时打理,&nbp;&nbp;避免它积灰蒙尘。

胤禛听后,&nbp;&nbp;不能说这番是鬼话连篇,简直就是颠倒黑白。

反正不想在书房见到猪仔摆件,&nbp;&nbp;不论此物是否价值不菲,总觉得对他是一种无言的嘲笑。

珍珠猪仔的去处,终是被放到了卧室床侧的置物架上。

胤禛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想的,正月末返回北郊庄子,&nbp;&nbp;鬼使神差地把这玩意给一同捎了去。

继续放床侧。他找了个理由,就当是辟邪物品。此物足够离谱,&nbp;&nbp;实属鬼见愁系列,让他能百鬼不侵。

除了珍珠猪仔未曾收获正面好评,另外几套送出的珍珠年礼却都被夸做得很好。

康熙忙着搞阅卷,一开始没太在意年礼里的珍珠。

供给皇帝的珍珠是极品中的极品,&nbp;&nbp;其他人不得逾制使用,老四送的珍珠再好也超越不了。

但,得知那些皮光绚亮的淡水珍珠是养殖产物后,反而投入了一份关注。

大清有养殖珍珠,仅在江南之地且数量不多,在京城内是首次培育成功极品珠子。听说珍珠的形成对水质与温度很有要求,也不知老四是怎么弄出来的。

没让老四上折子,而说了一句等搞完弘字辈的入学事宜,就去北郊庄子上亲眼看一看。

康熙尚未过北郊庄子。那地方荒僻,当牛痘实验结束后,附近的一块地被划作为牛痘研究所。

四周其他荒凉地皮被老四给买了下来,没有建设奢华园林,就暂时闲置着,说是日后可能建别的研究院。

如今,北郊依旧荒僻,用词好听点是充满野趣。

康熙派出佟家的庆复给北郊庄子做侍卫。

三年来,庆复升职速度远不如隆科多,但敢说他的见识远超兄长。跟着雍郡王,连大海漂流记都玩过。

康熙听庆复汇报过北郊庄子的情况,珍珠养殖池在特意搭建的超大暖房中。

那地方建得很质朴。尽管镶嵌了不少玻璃窗通风采光,可压根没有内装潢,像是超大土房里挖了一个超大池子。

强盗小偷来了,要不是瞧见那几扇玻璃窗值钱,恐怕会立刻调头离开,因为根本不相信里头有值钱玩意。

陋室出珍珠,这种强烈反差引起人的好奇。

康熙也想去瞧一瞧,北郊庄子还有拆种房,他也想知道送出的三口自鸣钟究竟成了什么模样。自鸣钟是有了哪种奇遇,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出了怀表那般精巧的器物。

当下,加快批阅卷子的速度。

这一次突击摸底考的结果基本在预料之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做父亲的要求严格,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考核内容不只是传统四书五经,也掺杂了部分数理题。

令康熙心情好些,数理题的答题率比想象中要高。

说明那些大臣关注了皇上在教育方向上的理念变动,跟得上形势,给孩子们加了数理课。

其中,当属老四家的弘晖成绩最为优异,他的解题思路清晰,连三道附加题也做出来了。

虽然只有七岁,但数理方面的知识储备扎实,不只远超一众同辈考生,甚至能比过叔叔伯伯。

三道附加题,正是去年康熙对儿子们与青年一辈官宦子弟的考题变种。当时能准确作答的人,用一只手都能数得出来,而此次仅有弘晖一个孩子答对。

这不好说是不是老四给押题了。

即便是准确押题,弘晖也不可能是死记硬背。

因为题干发生了极大变化,他必是掌握了计算物体面积的数理方法才能做题。

三岁看老。

这话,康熙信也不信。从前他觉得太子会聪明伶俐一辈子,但如今看来环境会改变一个人。

胤礽小时候很聪慧,用弘晖与他比较也算不相上下。

如今,胤礽却连儿子都没教好。

此次一共有七个皇孙参加考试。太子家的弘皙是皇长孙,他的成绩却不出彩,连前三都没排到。

弘皙九岁,比堂弟们学习的年岁要长。

自幼生在毓庆宫,四岁就入上书房,比其他同辈中人有多得多的机会接触名师。可他的文理学识比不过堂弟们,竟然连一笔字也不如老四家的弘昐。

康熙不是只用一次考核成绩评判孙子们。

没阅览过其他孙辈的日常功课,但关注过弘皙的作业。知道此番考试不是长孙失常发挥,就是正常水平。

这个结果是怎么造成的?

两种解释,要不就是弘皙天赋平平,要不就是他读书不够用心。

若是前一种,尚未发现弘皙下定勤能补拙的决心;

若是后一种,不得不说就是太子没怎么关心儿子的教育。

不论哪种情况,康熙很难对太子与弘皙满意,尤其与老四家的两个孩子做对比。

偏偏不能透露这种不满,还要夸赞弘皙当属于孙辈最佳。

言不由衷,即便是皇帝也憋屈,康熙却不得不为之。

太子近年的表现着实与大度毫无关联,实在不敢赌弘皙在太子的教育下能够有容人之量。

还是让老四家的孩子低调发展。一方面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赞誉让他们迷失了方向。

二月初,摸底考结果公布了,但此次没有公开各人的答题内容。

康熙表扬了弘皙,公开表态希望他作为皇长孙能带着同辈中人一起进步学习。

小辈们的上学时间定在惊蛰之后,还有五天的准备。

皇孙们各自挑选两名伴读,此外另有一批被点名必须来上课的学生。总计约为五十五人,不按年龄,而按目前的学习进度分为两个班级授课。

初步决定,开始一个月采取住读方式。以后会不会走读再议,具体的课程安排等到上课之前一天公布。

再议的原因,康熙不会透露是他还没考虑好。

要去北郊庄子问问老四有没有建议。既然弘晖与弘昐能出类拔萃,或许老四有特殊的教育方式。

二月初三,龙抬头的后一天,北郊庄子的安保措施比以往更加森严。

胤禛在半个月前就为此做了准备。

武拂衣捎话给他,皇上将在二月来北郊庄子视察珍珠养殖,要把答疑方案预备好。

诸如如何想到养殖珍珠、做这件事的灵感来源、将来有何计划等等,都可能是皇上会问的问题。

雍郡王需给出合适的回答。

武拂衣不可能对康熙讲实话,叫胤禟搞来河蚌之初是想着四阿哥府的生计问题。

后来,她先搞出了玻璃窗。虽然这个暴利产业给皇上垄断,几乎所得利润都投入牛痘接种与医药研究中,但她也得了康熙从中拨出一小笔分红赏赐。

别小看稍许分红,雍郡王每年本就有例银俸禄,外加分红,如不奢侈度日是够用了。

养殖珍珠的周期较长,以年为计数。由于时代的限制,京师之地对于珍珠养殖不够友好。

对环境有要求,基础是水质与温度的控制。太冷太热都不行,而以目前的技术在北方养殖的挑战就是如何越冬不被冻死。

武拂衣等第一批珍珠成功出蚌,足足用了三年时间。在庄子上弄出一个超大暖房,挖池子控制温度,还要把控水质的酸碱度与矿物成分等等。

这事不好搞,需要投入过量精力。而今也不指着它为郡王府添一笔私产,还不如卖自鸣钟、怀来钱快。

索性做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给胤禟指了一条路,他要是有兴趣可以搞一搞珍珠养殖与奢侈品出口。

不是白送胤禟一条产业链,其实是要去着手解决一个问题。

去年下江南,发现富庶之地多有游民。

人口增多,但是能耕种的土地有限。多余的劳动力进城务工,比如选择成为码头工人、街头卖艺、丝棉行业的织工等等,就被叫做游民。

区别于农民,这类进城务工者的流动性较大。而与有产业的商人对比,打工人的收入又不稳定。在安土重迁的时代,这群人并不受到社会的认同,被视作不正当的职业。

早些年,汤斌在世江苏巡抚,他搞过“毁淫祀”。

大致说来就是不允许任何奢靡的行业。禁止打牌、酒楼卖艺,甚至不许妇女去寺庙,商人更加不许在逢年过节举办迎神赛会,杜绝游民的产生。1

汤斌认为工商业会带来奢靡风气,而一味鼓励农事。

这些政令却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只能管得了一时,持续不了太久。

不能在城里打工,回到农村又没有足够多的土地去种植,人闲下来吃干饭没钱赚,反而更容易游手好闲。

虽然汤斌已经去世,江南地带对于手工业者的约束不比当年,但朝廷仍是没把这群人所做的事情视作正当职业。

不给正名,不代表这类游人不存在。

随着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这个涵盖多种庞杂职业的群体会越发扩大。

武拂衣认为比起任其在社会边缘发展,不如正视经济发展规律。纯农耕时代已经过去,商业与制造业早晚要发展起来。

朝廷不主动去关注这一群人,约等于放任不安定因素发展。

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群体多流动于南方,这不就是主动给人递刀子。一旦兵祸起,遭罪的还是底层百姓。

不如尝试改变,珍珠养殖是一个切入点。

不是所有人都有地种,可以给他们提供一门生计,搞养珍珠然后高价贩卖出去。

未免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珍珠经营利润分配之初,给养殖户能够多劳多得的酬劳。

不恰当地说,可以类比公私合营。

公,朝廷派出代表官员。私,胤禟去牵头完善这一产业链。

对此,胤禛表示可行。他做事务实,不在乎那些虚名。

所谓手工业与商业会带来奢靡之风,是懒政的借口。不该把人统统赶回家,而是该正确引导帮助重新稳定社会秩序。

何况,已知西洋船队成群结队往海上开,很多事单方面禁止不了。

朝廷能把江南城里的百姓赶回农村,难道还能把海船上的西洋人都赶回欧罗巴,让他们不能再来通商?

如果没出过海,胤禛还能自欺欺人认为可行。

出过海就知道远洋行船有多不容易。大清没一支像样的水师军队,怎么驱逐欧罗巴人的船队?

更不提事实上是西洋人来过大清,大清对去西洋的航线也仅仅是有所耳闻,尚未有谁真的实践过。

既然发展贸易成为了时代的必然,科学技术与理论体系已经成形出现,那就别想着躲一躲就好,而是要正面迎着上。

胤禛发现以珍珠养殖入手着实不错。前期能为如何安顿与规范游民做出示范,后期销售过程又是打通与外国的商路。

于是,他开始广阅典籍,搞出一份面面俱到的答疑方案。

向康熙介绍珍珠养殖,并且回答皇上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搞一些引经据典的铺垫。

养殖珍珠成功的真相,是武拂衣凭着经验搞出来的。

真相却不能对康熙说。

胤禛要找到历朝历代关于养殖珍珠的资料,编造出一段『雍郡王博览群书,苦心钻研三年养珠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