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科幻小说>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第113章 第一百十三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3章 第一百十三章(1 / 2)

退位做太上皇,&nbp;&nbp;真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

康熙从对胤礽失望到公布废太子,经历了至少十多年时间。无数次思考为何与曾经最宠爱的儿子走到这一步?是不是早些退位就不至于如此?

很多年前与胤礽父子情正浓时,也是大清朝局动荡不安时。

当年,&nbp;&nbp;年富力强却不觉得能一直坐稳皇位。先打三藩,后来收台湾,又是要打噶尔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心里早就做好准备,&nbp;&nbp;参考祖父皇太极与父亲顺治帝的寿命,&nbp;&nbp;或是哪天就会殒命。既然立胤礽为太子,&nbp;&nbp;而且给他无数偏爱,&nbp;&nbp;那也能心甘情愿地传位。

第一次心态有变,&nbp;&nbp;是在亲征噶尔丹半途中得了疟疾病重。

康熙在生死边缘徘徊,但没有等来胤礽的充分关心。

扪心自问,&nbp;&nbp;对于这个儿子难道还不够好吗?为什么感觉不到同等的感情回报?

后来才明白,&nbp;&nbp;教导胤礽很多事,但没有教导他感恩的重要性,没让他意识到不能一味索取。

成为太子,&nbp;&nbp;不代表能够理所当然获得所有东西。

如果自己不是皇帝,胤礽不是太子,&nbp;&nbp;寻常父子之间处理这样的矛盾会方便很多。最直接暂停胤礽拥有的一切父亲给予身份地位,&nbp;&nbp;让他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世上没有如果,太子立了就不能随便废,&nbp;&nbp;而要考虑后果。

不存在暂停胤礽有的一切待遇,&nbp;&nbp;只能把胤礽身边的人一批又一批撤换,但是治标不治本而越行越远。

最终,胤礽远贤良而亲小人,通过非法网络编织出一个腐化势力网,&nbp;&nbp;走上了谋反绝路。

康熙在废太子身上栽了大跟头,但让他非常欣慰自己并非孤家寡人,老四叫他感受到了儿子给的满满安心感。

老四对父母纯孝、对手足友善,但也有原则不趋炎附势。敢于创新探索、敢于迎难而上,不只脚踏实地,也肯吃苦耐劳。

这样一个孩子的出现,让人觉得做皇家父子自有真情在。

当然了,老四肯定有缺点。

比如对皇位没啥想法,而对离京很有想法。

康熙理智分析,自己能活到七十岁算是奇迹了,那只剩十多年而已。

这些时间不足以培养另一个儿子比老四更适合继位。其他儿子各有缺点,品性、能力、子嗣等等,总有不足之处。

世上不存在万万岁,让他求助于神力更是荒谬。

既然自己早晚都要传位,不如传得稳妥一些。这些年瞧着老四的心性,不至于登基做了皇帝就忤逆汗阿玛的意愿。

与其担忧老四彻底架空老父亲,不如忧心另一方面。

康熙隐隐觉着,不用皇位把老四给套牢了,这人跑起路来逮也逮不住。

证据?

给戴梓翻案就是前期准备。

敢去证明皇帝判错案的人太少。

戴梓不是名门望族出生,他背后没有其他助力,而且告发他的主力也已经亡故。

为他翻案,理由很简单。追求真相不愿冤案发生,认可其才学不甘他被埋没。

二十多年了,没人想这样做。

为了戴梓个人的清白去证明皇帝判错了案,风险是押上自己的前程,值得吗?

康熙翻阅了对戴梓旧案的重新调查记录,其中还有一些他的字画诗词。这些是从铁岭收购来的,戴梓以卖字画为生,所创内容一如当年忧国忧民。

这下承认案子是朕办错了,却是不知那位奇才在火器制造上的天赋是否被残酷岁月给湮灭了?

估计老四也有同样疑问,有有想法给戴梓翻案后把人带到西洋去转一转。

当年,戴梓仅仅用八天就造出南怀仁说一年也搞不成的冲天炮,如今让他见识更多西洋学术又会发生什么?

话说回来,老四想要去西洋,去年年初从广东府回京就有此意向。

哪怕今年发生了废太子,好些人蠢蠢欲动要立新的储君,老四也没有改变捎上专业人才出海考察的想法。

如果明年将呼声最高的胤禩也给按下去呢?

康熙很想知道竞争对手越来越少,老四是否不改初心还是对继位还是没兴趣。但他也不清楚究竟是希望老四争好,还是不争好。

老四争,自己搞退位计划就难免有些不甘愿;

老四不争也叫人不爽,说通俗些就是凭什么瞧不上皇位,岂不衬得削尖脑袋想做这个位子人都是傻子。

思考中,春节来了。

康熙四十八年的春节,在表面祥和中渡过。

京城还比以往更热闹些。尤其是廉郡王府,前去拜会的朝臣可谓络绎不绝。

对比来看,隔壁雍郡王府门庭冷落。

四爷府内,气氛却不似外人想得压抑,反而井井有条各有事做。

武拂衣在正月初一收到了康熙的明确旨意,重启对于戴梓私通东瀛案的调查。如能证明当年确实是诬告,戴梓官复原职,而对那些涉案者依律严办。

无疑,这是个好消息。

不仅能证明一个人的清白,更说明康熙对于火器制作态度发生了转变。而证明戴梓无罪,一系列调查取证工作都已经办妥,三法司再核查一遍即可。

四爷府众人的春节较为忙碌,因为要做足几年计划准备。

首先就是弘昐的婚事,不出意外今年年内成亲。

年前,皇上公布了新一届选秀的时间,拟定在开春后的四月进行。相较以往,初选时间提前几个月,这让有年内完婚需求的人家能顺利成亲。

四爷府就有这方面的需求。

出海西洋,势在必行,越早越好。

武拂衣在前几年就做了计划,因为废太子事件耽搁了两年,她真不想一拖再拖。考虑到孩子成婚,家长最好出席,远航定在弘昐婚后进行,那么婚期尽可能安排在上半年。

虽然皇室宗亲成婚自有内务府等部门安排彩礼宴席等大婚事宜,但做父母的不可能撒手不管。

此前向德妃表露了不愿年家人进门的态度,这件事也得到了明确的回应。

德妃表示已经与康熙商议了孙儿的婚事,就按照老四的想法给选一个娘家在朝中政绩平平的姑娘。

康熙删选了今年参选的秀女名册,圈了几个名字叫德妃到开选时暗中考察,也是让老四家提前观察。

选儿媳,这事就让乌拉那拉氏与李氏有够忙,春节里繁琐内务交给了宋氏暂管理。

宋氏表示她本人也很忙的,忙着搞出《历代农具汇编大全》。

一定范围内的攀比不一定是坏事,会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宋氏想编书就是被李氏刺激的。

「惊蛰客」的《初阶满汉英互译词典》在去年秋天出版了,被选做理学院教材辅导书之一。

这书竟然是李氏搞的?!

宋氏被四爷告之这一消息,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面对满是李氏字迹的反复修改原稿,不得不承认这英吉利文叫李氏学出来了。

同样是学习,同样学了七年多,自己怎么就混得比李氏差一大截?

位份上争不过,自己是格格,李氏是侧福晋,难道学习成果也得输一头?

宋氏对农学不感兴趣,也不喜欢下地,但也想搞出点成绩。

这几年也算瞧明白了,四爷有意维持府内现状,不打算再增添子嗣。刚好,她也不想鞍前马后,风里来雨里去陪着四爷在外闯荡。

外面的世界没什么吸引人。

宋氏就不喜欢到处跑。九年前,她随四爷去塞外避暑,正是那一年四爷被狼群围攻。

五年前,她拒绝前往木兰围场,但女儿茉雅琪不听非要随父同行。那次就发生了隆科多通敌案,温宪公主差点被谋杀。

经此两次,宋氏越发确定外面很危险。

她还有别的证据。

四爷南下考察,撞破拐卖人口特大案件。

去年南巡,四爷随圣驾去江南,废太子差点搞出爆炸谋逆案。

一次接着一次,四爷数次三番从阎王门前经过,难道还不能说明外出不安全。

宋氏不能讲真心话,她完全不想陪四爷作死。为女儿也做不到豁出命去,何况对没什么感情的四爷。

这种以命相陪的差事就交给武氏吧。不和她抢,更可怜这人没个孩子傍身,苦活累活却全做了。

可怜别人之后,更要为自己打算。

宋氏知道身在四爷府必须做点什么。

她的位份本就低,不能再被一比下去,否则别想有各种额外赏赐。

想做些能获得赏赐的事,兜兜转转只能绕回农学上。这条路本就是四爷指的,大方向不会出错。

不愿意下地,那就做书面工作,还能找女儿做外援。

茉雅琪如今常驻北郊庄子搞各种农作物实验。她在农学上的研究被康熙认可,给派了一支专业队伍做帮手。

宋氏没想要比女儿出色,就搞些农学历代发展考据。她好似在农学书的海洋里狗刨,不求多优秀,只求小有收获就行。

比如李氏学习英吉利文的七年后出了互译字典,那么她学农后十年也能搞本《农学考据初探》。

说是学农十年,已经摸鱼偷懒过了七年多,所剩时间不长了。之所以做此安排,因为那可能是四爷的回程日期。

四爷即将进行第二次离京考察。

宋氏不知道四爷具体去哪里,也说不清究竟走多久。她参考四爷上次带着女儿一起南下考察用了两三年,以定此目标日期。

事实上,武拂衣的西洋远航规划比宋氏预期更长。

计划去程走海路,而回程横跨欧亚大陆。一鼓作气,把欧洲诸国的动态都给了解清楚,估计四五年左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