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科幻小说>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226章 三更四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6章 三更四更(1 / 2)

大清大臣们终于明白康熙和胤礽的苦心(并没有),一同携手奋进,共建繁盛大清的时候,西方日子非常难过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罗斯国和奥斯曼帝国打得难分难解;英国和法国因各自扶植傀儡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再次掀起英法战争,将整个欧洲大陆都卷入其中。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陆战永远都是绞肉机和吞金兽。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英法两个强国在战场上厮杀,两国国力疯狂消耗。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此时英国执政已经是威廉三世。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詹姆斯二世在忘年交挚友大清直亲王的劝说下,带领支持他的天主教徒们放弃英格兰王位,前往新大陆开辟“新英格兰”。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公主与女婿荷兰执政威廉三世被英国国教迎到英格兰,双王执政。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这次伟大的、兵不血刃的政权更替,被后世称为“光荣革命”。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英国人终于摆脱了邪恶的天主教徒国王,迎来了新的开明的、只信仰新教的国王,议会权力更是大涨,基本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新政体。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英国的天主教徒也有了一位英明的领导带着他们开辟新的领地,不再担心被英国国教迫害。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英国人将支持玛丽女王和威廉三世的大清太子视作友人;新英国人将詹姆斯二世的挚友直亲王视作替圣人引路的东方大贤。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总之英国的国力(在他们自己看来)没有任何消耗的前提下,达到了双方都很满意的结局,英国摆脱了混乱的政。治局。势,实力大涨。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威廉三世又在英国大量引进荷兰的投资,并将荷兰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引入英国。英备焕然一新,经济面貌截然不同。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在这样的前提下,威廉三世胆敢与太阳王路易十四开战,就理所当然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本应该是这样。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但谁想到,一场巨大的寒灾席卷欧洲大陆,战争消耗和获得微妙的平衡被打破,欧洲平民们仿佛一夜之间生活难以为继。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可这已经蔓延整个欧洲大陆的战争却不是想停就能停下来的。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于是,威廉三世和路易十四在各自国内的声望直线下降,风评直转而下。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法国人不再称呼路易十四为太阳王,英国人试图阻拦威廉三世的命令,连荷兰都骂威廉三世吸荷兰人的血去支持英国。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荷兰人原本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投资英国。当有得赚的时候就称呼为威廉三世为最英明最伟大的国王。现在赔了的时候,威廉三世就成了荷兰的卖国贼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礽在大清远远得到这个消息,笑着叹气。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历史就是一个圈。现代社会许多情况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比如现在的荷兰人,像不像后世的股民?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禔为了等三个弟弟,拖拖拉拉来到欧洲大陆的时候,已经是太阳历的九月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这时候,欧洲即将进入最黑暗的时刻。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在这时候,胤礽的书信也到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禔捏着胤礽的书信笑了笑,让弟弟们支棱起来,把留在欧洲出访和干活的官员、民间学者全部使唤起来,让他们去游说欧洲诸国,调停战争。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大寒灾和战争让欧洲民不聊生,欧洲人也是人,也是爹娘生养的。我大清礼仪之邦,仁义之国,看不得人受苦。你们拿着本王的举荐信,去各国游说,希望他们能停下战争,携手救治百姓。”胤禔大道理是一套一套,“上策是停战,中策是停火,下策则是咱们低价卖给他们粮食,帮他们赈灾。我大清虽然国力有限,但不忍心看生灵涂炭,愿意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救济友邦。”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禔的三个弟弟们“……”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大臣和民间学者们“……”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如果这话是太子殿下在说,他们就信了。但此话从直亲王口中说出来,他们怎么总觉得直亲王黄鼠狼给鸡拜年,记没安好心呢?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不过能调动粮食的权力在皇上手中,直亲王只是奉命行事。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皇上和太子仁慈,做这种事正常。他们只是对直亲王有偏见,才会狐疑。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大清的大臣和民间学者们就算没有一颗仁慈之心,但也希望能经过调停欧洲大战之事青史留名。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大臣们和民间访问团的文人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史书中的典故倒背如流。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最群星璀璨的时候,就是春秋战国之时。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现在欧洲,不正是春秋战国吗?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他们从史书中看过的那些辉煌的故事,如果能在欧洲的春秋战国中实现,说不准他们也能在未来混一个圣人的头衔。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而且这可是调停海外的战争,听上去比国内自己打来打去还厉害一些。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当然,这些人中也有真正仁慈,真正认为欧洲人也是人的好人。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比如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身体越来越好的顾炎武等人。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他们来欧洲之后本有些水土不服,但见到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之后,心中理想火焰熊熊燃烧,居然连带着身体也仿佛变年轻些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他们出海已经几年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这几年大清民间学者出访使团的船来来回回,人换了好几拨,那几个出访前见过胤礽的老头子们却一个都没有回来。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礽特意吩咐清军照顾他们。他们住在荷兰同一个庄园中,一同出门,一同结交外国好友,一同回来整理见闻著书立说。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当欧洲乱起来之后,他们不忍看着生灵涂炭,再加上身体不好,本准备回国把草稿整理好,将新的书刊印成册,了结最后一桩心愿。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但胤禔这一番话后,他们却变了主意。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这帮一只脚踏入坟墓的老头子们想起自己在清军入关之后,见到中原百姓种种惨事,不由移情。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他们曾经奋斗过,也曾经逃避过,最终失去了所有梦想。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现在仿佛旧事重演,他们就算不能结清遗憾,至少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做一做该做的事,能救下几条命就救下几条命,也算不枉这风烛残年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禔接到的胤礽的书信中,有让胤禔好好照顾顾炎武和其他几位老人,让他们赶紧回京的话。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禔都为他们备好船了,他们却不愿意离开。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禔懒得管其他不认识的人,只找到顾炎武道“你是保成的老师,若你死在这里,我怎么和保成交代?你也知道保成对亲近之人有多心软,我绝不会让保成为你难过。你不走我,我就绑你走。”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顾炎武叹气“直亲王,将老朽这一封信交给太子。若太子见过后仍旧坚持让老朽离开,老朽就离开。”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禔无语“我觉得你就是在拖延时间。罢了,不就是让蒸汽船跑一趟,这点钱本王耗得起。”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禔知道顾炎武倔强,若是强硬地将顾炎武带走,中途可能会出意外。既然顾炎武松口,他就按照顾炎武的话来做。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禔本以为,无论顾炎武写了什么,胤礽都不会同意年事已高的顾炎武待在欧洲的乱世。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但胤礽看到书信之后,却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不出拒绝的话。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鹅毛。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每一个读书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能践行的人少之又少。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正如厉害的将领更愿意在马背征战时死去,而不是在病痛和回忆中死去。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顾炎武宁愿死在践行梦想的路上,也不想死在温暖的榻上。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许在后世人看来,把华夏之外也纳入天下,简直是愚不可及。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但世界上总要有一些愚不可及的人,一些富有国际精神的记人,一些把外国人也当人的人,来让这个世界别显得那么糟透。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那些曾经在华夏百年耻辱中无私地帮助华夏百姓的人,那些华夏每年牺牲在海外的维和士兵,那些援助贫困国家的医生、老师和工程师们……面对他们,在键盘上打出“愚不可及”四个字的普通人们,真的能当着他们的面亲口说出“愚不可及”四个字吗?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或许真的有人说的出吧。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但胤礽说不出。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以他大清太子的身份,他做不到不算计外国,做不到把外国人也当人。但他绝对不会侮辱这些真正的“圣人”,也不会阻止这些真正的“圣人”。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只是有一点,胤礽不明白。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汗阿玛,以老师的智慧难道看不出,想结束战争的只是平民百姓,而欧洲贵族们都渴望战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吗?”胤礽疑惑道。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即使儿子长大了,康熙仍旧揉了揉胤礽的头发,道“保成啊,你看看史书中,春秋战国时那些四处游走的先贤们,难道不知道无法阻止战争吗?但他们仍旧四处游走啊。”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有时候,心中的迷雾只需要轻轻一点拨,就能立刻消散。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礽很快就明白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有些事,明知没用,也要去做。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史书中许多先贤,都在逆天而行。逆天而行,快成为华夏的传统之一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所以他还疑惑什么?只能无奈地笑一笑,然后给老师写信,让老师保重身体了。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康熙问道“你想亲眼见到这一幕吗?”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礽点头“我想。”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康熙叹气“朕也想啊。春秋战国,谁不想亲眼看看呢。”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礽再次点头。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康熙道“可惜啊,国内的事太多。”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礽也跟着叹气。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康熙拍着胤礽的肩膀道“海外有保清在,你不用担心。南方又不安稳了,朕要去南巡,敲打敲打他们。你独自一个人监国,会害怕吗?”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礽失笑“汗阿玛,您说什么?儿子怎么会怕监国?汗阿玛放心去南巡。”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康熙道“此次朕南巡,政务你全权代理,不用报与朕。”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胤礽“……汗阿玛,您的南巡不会是想偷懒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