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科幻小说>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58章 千万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8章 千万贯(1 / 2)

明远与苏轼、种师中一行人从扬州出发,&nbp;&nbp;由瓜州渡口渡江,京口上岸。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由于“钟山只隔数重山”的缘故,苏轼受了种师中的撺掇,&nbp;&nbp;与明远等人一起绕道江宁,在那里访古探幽,&nbp;&nbp;去看了“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石头城,&nbp;&nbp;也去了“乌衣巷口夕阳斜”的金陵故都。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一番嬉游之后,&nbp;&nbp;一行人自陆路往杭州缓缓而去。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白天时候多半陪伴苏、种两人一道游览,&nbp;&nbp;顺便考察物产、物价及行市。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到了晚间,他自有商业规划要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一路上,&nbp;&nbp;明远一直在思索此前他在汴京靠100万贯就构筑起来一爿颇为像样的产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如今他南下杭州,&nbp;&nbp;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将在京城中已有的生意原样搬过来。但“生意搬家”可绝不能是简简单单地复制一份,&nbp;&nbp;又要看当地的原料、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才能够因地制宜,&nbp;&nbp;让他的产业不至于像是南橘北枳一样,一挪地儿就全变味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名下的产业之中,&nbp;&nbp;必须带来的是刻印社和报社。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活字印刷术在汴京的大获成功,&nbp;&nbp;令明远很有底气,让这两项产业成为他手中的重要工具。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其他产业,&nbp;&nbp;诸如瓦舍和酒楼,可以考虑在本地收购。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玻璃生产,显然要视当地原材料的情况才能决定;而用石炭生产的蜂窝煤则要看本地百姓对这种新型燃料的接受程度。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对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早先他向苏轼提过的“邮递”生意,由于冯管事的加盟,&nbp;&nbp;如今已经规划好要在数个重要城市试点京兆府、洛阳、汴京、扬州、江宁和杭州。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地理位置较为核心的扬州,&nbp;&nbp;被选中作为“邮递”行业的中心。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以扬州为中心,&nbp;&nbp;分别向京兆府、洛阳、汴京、江宁和杭州的邮递线路已经开始试点。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目前为了避免沿路缴纳路税,&nbp;&nbp;明远的策略是在试点阶段,&nbp;&nbp;只投递信件,不带货物,也不捎带钱财一类的贵重物品——只带书信。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想要看看这个时空的居民对邮递系统的市场需要有多大,另外人们愿意为这种传递信件的服务花多少钱。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从目前冯管事的反馈来看,扬州城中,在这件事上愿意花几个钱的大有人在。如果能让信件又快又安全地寄到地头,愿意支出一定费用似乎已经成了世人的共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只是这愿花的钱有多也有少。商人们为了得到临近几座大城市的商讯,不惜多花个三五十文,只希望信件能够早一天到达。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甚至还有外地的商人提出想要每天从汴京将《汴梁日报》“快速邮寄”到扬州等地来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普通百姓则对“时效性”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只要能将信件带到就行。他们愿出的钱也很少,通常只是两三文、一两文。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与明远的预期相符。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现下他需要做的,是在计划开办邮递业务的几个城市里开设店铺,另一方面他又打算向王雱建议,通过这些“邮递机构”向各处官府统一缴纳“过税”,以“扑买”税额的方式从官府处获得“集体缴税权”,也就是“包税”。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获得了“集体缴税权”之后,明远就可以将这些税金作为“费用”,平摊进每一份寄送货物的货物之中。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样一来,寻常百姓寄送物品可以免去繁琐的缴纳路税的过程。单只这一项,想必就能吸引很多人使用“快递”服务。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另外,洛阳、汴京、扬州、杭州等地都还好,唯有京兆府到洛阳道路上治安问题比较突出。明远已打算招募一些人手,专门搞货运安保公司,或者叫“镖局”。这些信件明远也已经发出去,托京兆府的牙人程朗替他物色人物。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要不了多久,明远名下的“邮政”和“快递”两条线的业务就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他自己预估的前期投入费用是20万贯,将来将业务向整个宋境铺开的时候,这个金额估计会增加到80万贯。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1127对这样一笔回报率不知怎样的生意尚未提出什么异议。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如果试验方真的要刁难,明远便打算祭出那个“万金油”理由——“千金难买我高兴”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费这么大力气在宋境内建立“邮递”系统,明远私心里其实只是想给种建中写信,并且让种建中能及时收到他的信罢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除了规划他的“邮递”业务版图,明远还有一点需要考虑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一次,他的阶段目标是花掉1000万贯,而且为将来计,他还要尽可能多地积攒“蝴蝶值”,以便合理使用试验方提供的各种道具。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也意味着重复他以前花掉100万贯的方法是不够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还需要找到更多、更快、更有意义的花钱方法。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就这么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明远随同苏轼等人一起到了杭州。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某终于到杭州啦!”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骑在马背上,望着远处的山川湖泊发出感慨。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汴京人总是说余杭乃是百事繁庶,地上天宫。一见之下,果然不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眼前的群山起伏之间豁然出现一片平湖,湖畔一座城市,向远方地势平坦的平原延伸开去。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立即想起柳永那首著名的《望海潮》。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1……”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杭州城座靠西湖,城市在西湖以东一片较为狭长的平陆地区发展。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熙宁年间,此地人口虽远远比不上汴京,可也不太少。按照柳永的“参差十万人家”来算,常住人口大约在二三十万人的样子,已是东南第一大都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此处也汇集了粮食、绢匹一类的物产,汇聚于直通汴京的运河畔,等待纲船运至汴京,供养在都中生活的百万百姓。可谓是全国的“物产中心”。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此刻听见苏轼激动,明远也觉得很兴奋。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身边,史尚却策马上前,问明远“明郎君,这一路上小人都在想,您到杭州之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寻访令尊。小人这里,需要为您另外寻访住宅,并雇佣合适的人手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原本一直跟在明远身边的向华,跟随种建中回了陕西。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史尚早就唠叨着,至少要为明远雇佣两名伴当,然后再寻访几名好学的管事与账房为明远服务。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住所方面,史尚则不太确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因为明远的“大人”就在杭州,明远过来是投奔他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史尚甚至不知道自己这个“汴京百事通”,跟随明远来到杭州之后,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得到明远的重用,因此心里正惴惴不安。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他又不肯放弃这个跟着明远一起来“见世面”的机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却微微一笑,道“肯定要寻访住宅。”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很清楚,自己是不大可能和明老爹住在一处的。多半到了杭州之后没多久,就接到信件,说明高义又离开杭州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至于人手的事,我猜想家中大人有可能已事先留了几位可用的给我。”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是,史尚,你我相处了这么久,我的喜好和行事习惯,你应该比旁人都更清楚。”明远微笑着望着他身边这位稍稍露出忐忑的大管事。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先别着急,慢慢来,凭你,肯定很快就能熟悉杭州。”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史尚长舒一口气,继而面露感动,道“多谢明郎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