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科幻小说>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63章 千万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3章 千万贯(1 / 2)

很快,&nbp;&nbp;史尚就在杭州城外,为明远物色到了一处宅院。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那是一名海商名下的产业,据史尚说,卖家将价钱压得很低。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是因为刚损失了船只,&nbp;&nbp;才急着要卖产业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原本正伏案写着什么,&nbp;&nbp;听见史尚说起这个,很八卦地抬起头问。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自从见过戴朋兴之后,&nbp;&nbp;就对海商这个群体的兴衰很感兴趣。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呵——”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史尚带着讽刺笑了一声。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哪里是因为损失?而是听说近来三佛齐与占城战事刚歇,&nbp;&nbp;局势刚刚平静下来,&nbp;&nbp;且又正好是往那边运货的时节。所以海商们都在抢购货物,装满海船,准备去大赚一票呢!”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啧!”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摇头,&nbp;&nbp;心想这些海商还真是心大,&nbp;&nbp;见到机会,就总是习惯于将全副身家都压上去。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谁说不是呢。听说他们但凡损失了船只,&nbp;&nbp;人若是还活着,&nbp;&nbp;就干脆漂流海外不回来了,欠了这边各家债主一屁股债。”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赚的也真是多,&nbp;&nbp;一只3000载的福船,从三佛齐那里转一圈平安回到杭州,&nbp;&nbp;至少能净赚5万贯。”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所以这边人人对海商又爱又恨,有说嫁女莫嫁弄潮郎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听了这话心想,史尚才来杭州两日,已经俨然是个杭州“百事通”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亲自去看了,对这处院落很满意。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座院落位于凤凰山间,&nbp;&nbp;距离杭州城有数里之遥。院落本身占地两亩,&nbp;&nbp;青砖黛瓦,&nbp;&nbp;屋檐高挑,阶下浅浅地爬着两抹青苔……到处弥漫着一种独属于江南的敦朴与雅致之气,院落后还有一座一亩大小的院落,院里乔木森森,湖石假山……该有的全都有。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院落之外,还连带有小半顷土地,已经平整过,打了地基,砖瓦房还未盖起来,但是预备好的青砖都已经堆在了地基一侧。这里原本打算继续建房的——那海商说不要便不要了,没盖完的房子和土地一起出手,算是个“饶头”。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么一片院落外加土地,以及院落后的一道清泉,和从院前潺潺流向钱塘江的山溪——一起只要5千贯,统统只要5千贯!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适应了汴京的物价之后,现在看什么都觉得特别便宜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有史尚推荐,明远便马上拍板,将这一片院落连同土地买下。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除了自家用来居住的院落,明远特别需要额外的土地和房屋。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至少需要一个“产业园”规模的土地和厂房。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毕竟他在汴京的一部分产业会分出来,跟着他一起到杭州。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最先抵达的就是报纸和刻印。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刻印坊最先派来了一名管事,五名熟手印刷工人,并且随行带来了三套铜活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一行人刚到杭州才几天,已经有人上门联系业务,想要印“仿单”,打“广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杭州日报》如今也已在筹办中。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刻印方面,明远暂时不打算涉足印书业,以免冲击本地的雕版印刷市场。据史尚说,仅是杭州一地,大大小小的雕版刻印坊可能比原先汴京城附近的刻印坊数量还要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难怪当年毕昇是在杭州做刻印工匠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这行业基础在这儿。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买下这片产业之后,就立即聘用了当地的匠人与小工,将未建完的房屋都建完——这就是以后的刻印作坊和《杭州日报》编辑部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除了盖房子建刻印社之外,史尚还忙着物色合适的人手。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毕竟明远如今住在城外,不似在汴京城中那般便利,很多日常起居都需要靠自己人。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于是,史尚又替明远一口气雇佣了两个厨子,一个门房,一个马车夫,四个护院,四个长随。长随中有两个稍上了些年纪的,一个姓张,一个姓罗,都是杭州本地人,会说本地话,对杭州城各处都了如指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就在史尚疯狂忙碌,为明远“装修”新居的时候,明远则忙于秘密安置吴坚等人。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军器监的火器研发小组,以吴坚为首的研发团队,已经离开了汴京城,随明远抵达杭州。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京中军器监判曾孝宽已暗中知会杭州知州沈立,请他予以方便,但一切还是以明远吴坚等人为主。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最终,明远将吴坚等人安置在北高峰下的一处小山坳里。那里人迹罕至,日常往来的只有几名茶农。但只要翻过一座山包,就是通往江宁的陆路。吴坚等人需要的重要材料,可以秘密由江宁运到此处,相比水运,更不易让人察觉。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等到明远将火器研发小组安顿好,他的庄园已经装修得差不多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自己的院子已按明远喜欢的风格布置停当。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他的“文化产业园”,或者叫“传媒集团”,就在他隔壁。那里已经架起两套完整的刻印设备,墨与纸也已备齐。只要仿单或者报纸的排版送来,就立即可以开印。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除此之外,令明远欣喜的是他的路灯工程,也已完工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于是,明远下了帖子,邀苏轼到凤凰山他的新居来作客,顺便也一起把在府学里读书的种师中也一起接来,让这个小馋猫能够吃点好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的居所在城内,据他说只是“略小”。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毕竟苏轼现在身任杭州通判,高级公务人员,住得总不至于太寒碜。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是苏轼站在后院小园外眺望远处的满山幽绿时,那一脸的羡慕,却做不得伪。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远之这里真是好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1。好一番山居风光,好,好!”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而种师中则是把明远家新聘的两个厨子狠狠地夸了一番,并且当场干了两大碗米饭以示他的称赞出于真心。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三人一边用饭,苏轼一边说起在杭州的见闻。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说着说着,苏轼就说起了蔡京“可惜啊,元长去巡视地方去了,否则今日一起前来,我们一起吟风弄月,吟诗作对,岂不快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