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科幻小说>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68章 千万贯【加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8章 千万贯【加更】(1 / 2)

明远语焉不详,&nbp;&nbp;但很明显,高丽使臣都将他当成了是从汴京来的“大人物”,在用委婉的方式,&nbp;&nbp;向高丽使臣透露重要的“内情”。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也难怪,明远的穿着打扮,说话的谈吐气度,&nbp;&nbp;对于久居汴京的人来说实在不算什么,&nbp;&nbp;在这杭州城里也可以算是一枝独秀,但对高丽使臣来说,这副富贵气象,&nbp;&nbp;已经是他们见所未见,&nbp;&nbp;实在不会怀疑明远的身份。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本国与高丽,原本邦交友好,适宜通商。奈何有辽国挡在两国之间。”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不咸不淡地说着场面话“好在如今海运通达,密州、杭州,乃至南方诸港,都适宜接受高丽的货物。”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只是我大宋地大物博,&nbp;&nbp;两位使臣可知我朝真正想要贵国输出什么货物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王彬与金世祯对视一眼。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两人都知道,&nbp;&nbp;这就是宋国对他们提出的要求,&nbp;&nbp;如果要求能够满足,此行便可顺利建立邦交,&nbp;&nbp;双方通商互市。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金世祯沉吟片刻,&nbp;&nbp;道“本国出产有限,&nbp;&nbp;不过是高丽参、珍珠之类,请恕在下愚鲁,&nbp;&nbp;不知郎君可否指点迷津。”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轻笑一声,&nbp;&nbp;用手中折扇遮住面孔,&nbp;&nbp;只说了一个字“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王彬与金世祯同时回答。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只不过一个是恍然大悟,另一个则是有些胆战心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高丽偏处一隅,但对宋辽、乃至宋夏之间的关系也有所耳闻。如今宋夏之间连年用兵,宋辽之间也偶有摩擦。而大宋缺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将马匹贩运到宋境,确实是一笔好生意。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万一让辽国听到了风声……辽国与高丽接壤,辽人挥师直下,一两日之内就可以踏平高丽王都。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笔钱,不好赚。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见他们各自表情,与自己的预期大致相当。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于是他开口继续忽悠“而且是耽罗的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下王彬与金世祯都面露震惊,两人对视一眼,都确信眼前的小郎君必定是知晓内情,甚至是奉命来见他们,否则凭明远的年纪,不可能有这份阅历,竟然知道“耽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我太知道了,不就是济州岛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耽罗就是他本时空时所知的济州岛。这个岛在唐代以前自立为一国,与高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百年之前,耽罗国太子入朝高丽,承认高丽为宗主国。迄今为止,高丽并未正式吞并耽罗,而是以宗主国自居。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耽罗是一个小岛,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耕作艰难,但是岛上盛产柑橘,另外就是盛产良马。据说耽罗“家家桔柚,处处骅骡。”高丽王室御用的马匹,也全都来自耽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王彬与金世祯没想到,宋人想要的,竟然是来自耽罗的马匹。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两人对视一眼,金世祯努力斟酌了一下,道“辽东北松花江一带,有部族号‘女真’……”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是打算推销女真的马匹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心想高丽人国土虽小,这算盘还打得真精,想要做中间商赚差价。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却连“女真”现在避讳改名叫做“女直”了都不知道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看来,这高丽使臣在礼仪上确实差了一点,需要好好补一补课。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很果断地摇头“就要耽罗的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不是济州出产的马不要!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之所以想要进口马匹,自然是大宋军中需要。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这不能是来自女真的马匹。女真现在只是一群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游牧民族。明远现在的想法是,避免一切可能给女真人带来变化的行动。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因此他不打算进口女真马匹,从而向女真输出真金白银或者是生铁。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总之一切为女真输血的行为都最好避免。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再者,也避免直接挑衅辽人。大宋把手伸那么长,伸到辽国的后院,那辽人还有不跳脚的份儿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第三个原因,明远曾经与王雱和苏轼分别讨论过——关于新党推出的“保马法”,明远与苏轼都认为弊端颇多。可是明远通过与种建中等人的相处,又很能理解,大宋为了边境防御,实在是太需要良马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保马法”简单来说,就是将官办养马场饲养的马匹交给民间代为饲养。这样就避免了官办养马场的积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确实又给民间带来了负担——因为大宋缺乏适合养马的马场,从民间的牲畜栏里养出来的马匹,当做运输用的挽马还可以,但绝不是种建中等大宋将士最需要的雄健战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在“保马法”下,平民百姓若是没能将战马养好,养病甚至是养死马匹者,是要受罚的,罚没家产、杖责、枷号……都有可能。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所以苏轼相当反感“保马法”,认为这是扰民。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是“反感”并不解决大宋军中缺马的问题。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因此明远才会动起高丽人的脑筋——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养,而不是直接买马呢?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国际贸易不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吗?双方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时候,国际贸易就是有利可图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高丽人的“比较优势”,在明远看来,也就是良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至于开展互市以后,高丽人会不会偷偷向女真人进口马匹,运到济州岛“镀一下金”,就像后世要把大闸蟹放到阳澄湖里泡一下那样——明远可就先不管那么多了。宋人这边,反正就只咬死了只买耽罗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若是能成,我可以向两位担保,此去我国都城朝贡,必能一帆风顺,见到天子,也必能得到丰厚赏赐——”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心说反正赵顼见到任何外国使臣,都会大手一挥,给予“丰厚”赏赐。且在宋人眼中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赏赐,到了高丽人眼中,也绝对会是丰厚的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那苏公那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王彬第一次期期艾艾地开口。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作为正使,王彬显然比金世祯更要着急。但是他的汉话带有很明显的高丽口音,说起来也不那么自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