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科幻小说>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70章 千万贯【加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0章 千万贯【加更】(1 / 2)

杭州,&nbp;&nbp;明远接到了种建中的来信。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封信上,记着种建中发出信件的日期。他将信件托付给渭源堡的驿递,与军中日常公文一道,送到长安城,&nbp;&nbp;并送到明远家,&nbp;&nbp;总共花了三天时间。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随后这封信就进入明家正在“试验”的邮政系统,&nbp;&nbp;明家的“邮递”接到过明远的重托,一旦接到种官人的来信,就会在当天,&nbp;&nbp;启动一程“邮递”,&nbp;&nbp;用最快的时间将信件递往洛阳。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若是有其它“投递”的邮件,明家邮递也会顺带带上,&nbp;&nbp;但若没有也无所谓——总之,&nbp;&nbp;明氏邮递收到的指令是只要是种官人的信,就要不计任何成本,用最快速度传递到杭州。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洛阳之后,汴京、扬州这两个“转运点”也都是这样做的——这从转运点改在信件封皮上的“日期戳记”可以看出。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信件从渭源堡发出,&nbp;&nbp;送到明远手上,&nbp;&nbp;总共用了十天。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看了看从长安到杭州的信件只用了七天。这个速度,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非常令人满意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再想想,这信函,&nbp;&nbp;一来一去至少要两旬……梦魂不到关山难,他与师兄之间的距离,&nbp;&nbp;还真是远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凭空叹了一口气,&nbp;&nbp;拆信细看。见到张载的横渠书院已经将“酒精”运到古渭城,&nbp;&nbp;又建议渭源一带种植棉花,&nbp;&nbp;明远顿时心怀大畅,&nbp;&nbp;心想不愧是他的师门,做起事来就是靠谱。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几乎想要马上回复种建中渭源一带可以放手种植棉花,让他明远来负责销路。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再往下看,看到信中提及王韶被弹劾“谎报”渭源到秦州一带的荒田数目。明远也有点纳闷这一顷四十七亩荒田的数字究竟是怎么来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与种建中一起,看过熙河路的舆图,虽然那舆图画得不甚精确,但是古渭到秦州一带多是河谷,种建中描述过,河谷两侧较为平坦,在党项与吐蕃人进犯之前,多是有人耕种的。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一顷四十七亩,太荒谬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最荒谬的是,这数字越精确,就越容易被人相信。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如果王韶不能尽快说明实情,那这一身兜头泼下的脏水,就难再洗净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种建中在信中问明远有什么办法,明远仰着脸想了半天。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心里隐隐约约,似乎有些想法,但这想法只是一个朦朦胧胧的影子,他还无法触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所以这天他只管待在自己在凤凰山的新宅院那里,哪儿也没去。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午后,与明远的居所只有一墙之隔的刻印坊来人,向明远禀报“刻印坊来了一位客人,想要看看咱们刻印坊使用的刻印术。”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在汴京时,明远名下刻印坊的技术是从来不瞒同行的,因为汴京的同行要么与他进行“技术合作”,要么被他入股。毕竟只有他家的铜活字作坊能够提供活字印刷所需要的全套活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到了杭州,刻印坊的管事就不那么确定了,见有访客不请自来,便从匆匆忙忙地来请示明远。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当然可以!”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还是那个大方的态度。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那管事刚要回去招呼访客,明远多嘴问了一句“来人说了姓名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说是杭州人姓沈。”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听见这个称呼突然跳了起来——杭州人姓沈?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走,我和你一起去见那位去。”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足下生风,急不可耐地穿过自家的厅堂,拐一个弯,就到了隔壁的刻印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很清楚地记得,当初毕昇的孙子毕文显,曾经提到过,有一个年轻人曾向毕昇详细打听过活字印刷术的具体内容。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问起那名年轻人是谁,毕文显只说“杭州人姓沈”——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于是明远脚下又快了几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很快,他就来到刻印坊用来招呼客户的那座小厅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只见来人身穿粗麻布制成的衣衫,腰间围着一条土白色的腰带。这副打扮,应当是还未出孝期。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来人听见脚步,转过身来,见到明远年轻的面庞,免不了地有些吃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作为一位管事需要去请示的东家,明远实在是太年轻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来人四十来岁年纪,国字脸,相貌堂堂,颏下蓄着一小把胡须。见到明远,尽管惊讶,还是拱起双手见礼,自报家门道“在下钱塘沈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尽管多多少少有些心理准备,还是没能忍住,蹦出一句“你……你就是沈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沈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赶紧找补“久仰沈兄大名,小弟姓明名远,京兆府人士。”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沈括的表情还是有点不自然,这位很明显不太自信,应当是在扪心自问我什么时候这么有名了?……我真的这么有名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想了想,问“阁下可识得苏子瞻苏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苏轼那天提到,他有一位友人居于杭州,但在孝期之中,不便饮宴,因此没有马上介绍给明远认识。现在明远看见了沈括的穿着,才想起来苏轼说的那位朋友,可能就是沈括,所以开口试一试。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果然,沈括一听苏轼的名字,脸上的表情放松,似乎在说哦,苏轼啊,那没事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沈兄今日来,是想看看我这间刻印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明远开口询问。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沈括脸上有点红,开口道“不请自来,唐突勿怪。我实是被这些日子里的《杭州日报》所吸引,才想起,到印制这些日报的刻印坊来看一看……”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原来沈括居家守孝,闲来无事,便留意到了近两日在城中流通的《杭州日报》。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先是市政工程——杭州城内各处安了路灯。主持工程的还是沈括的好友苏轼,这份报纸顿时吸引了沈括的眼光。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但他立即生出一项疑问这杭州城内的路灯安装,不过是几天前的事,怎么这么快就被刊载于这“报纸”之上了呢?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制一副用来印刷的雕版,应该没那么快吧!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偏偏这报纸的印制质量还很好,报上的每个字都不大,但是边缘清晰,无笔划粘连,得是技术相当高超的雕版匠人,忙乎个好几天,才能办到。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沈括开始对《杭州日报》上心——直到出了高丽使臣的事。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高丽使臣唆使押伴,在杭州驿作威作福,被正义士子秦观当街训斥,又立即被杭州通判苏轼言辞警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件事第二天就见报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当看见《杭州日报》上刊载着“昨日杭州驿前”的文字,沈括当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么快!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所以他基本可以确定,这绝不可能是雕版刻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