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历史小说>汉末之风起并州> 第三十四章价值观的改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四章价值观的改变(2 / 2)

这里也体现出得国极正的好处,孟朝建立一直以来都走的堂堂正正。

从走出黑山,还在难民人流中飘荡那一刻起,张瑞就给自己赋予了大义标签。

从起兵那一刻起,孟朝的圣人皇帝张瑞,就不是为了篡逆夺朝,而是为了驱逐胡虏,救济斯民。

这一点,虽然张瑞自己都不信,但摆在台面上,是极为光明正大,浩气凛然的。

这导致之后的一系列政治举动,都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无论是救济灾民、缴平匪寇、讨伐董卓、还是平定诸侯、攻伐胡虏,都被冠以匡世济民的名义。

甚至孟朝大军攻克了帝都洛阳,这种犯上举动,都有辉煌正义的理由。收敛先帝遗骸,掩埋修葺汉室陵寝,重新祭祀历代皇帝宗庙,复迎刘氏皇帝于京都。

及至最后,张瑞也没有废黜刘氏天子之位。只是天下百姓都抛弃了刘氏,愿为孟朝子民。

可以说,无论是在大义的宣传上,还是实际的宽仁亲爱百姓方面,张瑞都配得上得国极正这个评价。

因而在廷议上,张瑞亲自开口,对所有六部九卿、布政使司官员说道“我圣朝应天顺时,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

“故我圣朝以忠、孝、德、仁治天下。忠君、孝祖、敬德、保民为我孟朝之风尚。”

忠君自是无需多说。与司马家不敢提忠心一词不同,孟朝极为强调臣民要忠于国家,忠于社稷。

汉朝、晋朝都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这两代,都不乏为胡虏效力的奸臣,比如中行说、李陵等,简称……但孟朝绝不允许有“孟奸”。

孟朝崇尚忠义,任何人若敢投身于胡虏,反过来对付孟朝社稷国家、民族百姓。那就必然会被家族所除名,剔出族谱,不得认祖归宗,被天下人所唾骂。

忠义的推崇,将进一步增强民族国家的形成,提高民族凝聚力。

若将来有一日,敌国入侵,也将会举步维艰,血战一路。因为四面八方的百姓,都认为自己是孟朝百姓,张氏子民,不认可别人作自己的君主。

这一点对内也同样作用于权臣、军阀,在忠义的灌输下,天下人都将会以忠君报国为光荣,以谋朝篡逆为耻辱。

这将形成迥异于后世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与廉耻荣辱。

比如张瑞在后世的文化熏陶下,就觉得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宁头,不为凤尾。穿越而来,就是要当皇帝。所以,若有人在孟朝发行《西游记》,绝对会被严厉禁绝,收藏即坐罪。

在孟朝的价值观下,百姓将以忠于君王为荣誉。有志向气节的公卿大臣,都会努力成为诸葛亮这种忠贞贤臣,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我实现感与道德满足感。如司马懿这种谋朝篡逆,会深根扎底在每个人心中,成为一种耻辱、堕落。

更通俗的讲,以孝治天下的道德理念下,儿子殴打父亲,凌虐母亲,就是天人共怒,十恶不赦,禽兽不如。

在孟朝持之以恒数百年的忠君理念灌输下,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谋朝篡逆,凌辱君父,就跟凌虐父母一样,甚至过不了士大夫自己心中的那道坎。当一位大臣想到要架空皇帝,就会本能的恶心、惭愧、耻辱,并反思自己怎么会如此堕落,禽兽不如。这必然会遭天谴,遗臭万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