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都市小说>香江大亨传奇> 第五九八章 建筑公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九八章 建筑公司(1 / 2)

陈曾熙原籍粤省台山县,战前留学日本,攻读土木工程。其弟陈曾焘毕业于沪上大学工科。

1960年,陈氏兄弟成立恒隆有限公司从事地产、建筑。陈曾熙在圈内以“孤寒”出名,七十年代初,陈氏在宝云道兴建一幢住宅大厦,地上的单位全租给房客,自己一家则住在地窖车库。

陈氏如此”悭钱”,成为他积累庞大财产的“妙方”。

陈曾熙发大达,主要靠六十年代初与港府的一次换地交易。

陈氏所得之地在九龙何文田,他在此发展了“恒信苑”,赚得盘满钵满。

恒隆股票于1972年牛市上市,集资逾两亿港元。

恒隆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事隔二十余年,五虎将都成大气候,先后跻身百亿富豪金榜。

恒隆的大项目有与合和联手兴建拥有四十一幢住宅楼的德福花园;以两亿港元向淘大购入牛头角厂房地盘,兴建十三幢住宅大厦。

1981年,陈氏投得金钟二段及康山的地铁上盖工程,联合数家开发,恒隆占39%股权,其他股东为新世界等。1982年年底,陈曾熙宣布退出金钟二段计划。

香江地产低潮,陈氏暗中称喜。

1984年,信和等集团重新投得金钟二段,建成财经广场,其后以十九亿港元售给奔达,奔达易名为奔达中心,又以三十七亿七千五百万港元转售。

两手买卖都赢了大钱,陈曾熙大跌眼镜。

陈曾熙低调隐密,极少在传媒曝光,1979年他高价购入一物业,记者问他这样做是否值得?

他回答“值得。”便没有第二句话。出席公众宴会,陈氏也是独坐一隅,不声不响。

因此,尽管恒隆很出名,恒隆老板却“默默无名”。陈曾熙子1986年逝世,

其弟陈曾焘主理恒隆。至近两年,恒隆由其于陈启宗掌舵。

据香江《信报》,1993年,陈启宗列十大富豪末位。1994年,跌落为第12位。陈氏家族所控上市公司值为三百一十二亿港元。

据香江布政司署公布的材料,1989年,建筑业总开支为四百五十六亿港元,占同年全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351%,相当于全港生产总值的93%。全港有承建商2500家,建筑业就业数约23万人,占全港就业人口总数的84%。

在众多的承建商中,只有229家有资格投标公共工程,被誉为建筑业中的“大哥”。如华资公司中的老字号新昌营造厂有限公司,后起之秀瑞安建筑有限公司。

本地英资公司,以金门(香江)有限公司规模最大。海外承建商则以日本熊谷组建筑公司最为活跃。

战后几十年间,香江规模空前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在地面、空中、海上全方位展开,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八方好手都基集香江,以期分得一杯羹。

公和公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

公和主席陆孝佩更以承接洽大的汇丰大厦工程,而蜚声海内外。

香江的老一辈富豪,相当一部分出身微寒,读书甚少,有过一番学徒求师的苦难历程。

陆孝佩则出身世家,毕业名校,身上还流淌着帝王的血脉。

“我的曾外祖父叶澄衷是中国首富,是全国第一大五金商,又代理美孚及亚细亚石油,比哈同,沪上英籍犹太巨富还要富有,可惜战时财产化为乌有。

我父亲是买办,代理漂亮国鸡蛋,是华夏茂昌蛋厂副董事长,又是德国洋行、福罗洋行买办。

我们几代人都是读书人,父亲与我都是沪上圣约翰(大学)毕业,父亲修读政治,我修读土木工程,那年头,大学毕业并非是简单的事。”

1942年,陆孝佩大学毕业,陆孝佩辗转大西北,在陇海铁路做见刁工程师。

恶劣的气候及生活环境,使从小生活在金银窝里的陆氏受到极好的磨练。

1946年初,陆孝佩辞去公职,自立门户,与友人台组一间建筑行,各投资2两黄金,作为创业资本。

陆孝佩下想倚赖富有的家族及亲戚,他要自力闯天下。

当时沪上苏京有不少英美洋行,陆孝佩凭着一口地道的英语和一张教会大学的文凭,承揽了不少英美洋行的生意,为他们修缮遭战争破坏的商馆,营造厂房,兴建住家的洋楼。

这些工程都不大,但给陆孝佩极好的试手机会,以后他来香江开业,对建造西洋风格的建筑,轻车熟路。

短暂的3年,公司获利颇丰,共赚得八百两黄金。

1949年元月,公司业务骤然萧条,便自行解散。每个股东,分得一百多两黄金,其中身为经理的陆孝佩分得一百五十两——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资金。

1950年,陆孝佩告别妻子儿女,悄悄离开家门,只身来到香江。

到香江时,他仅拎一只皮箱,腰包只剩下5港元。香江的情形既糟又乱,不少“难民”栖身街头。没人理睬他这位齐宣王的后裔,只当他是一个逃命的战争难民。

幸亏那时的钱抵(值)钱,一碗沙河粉还不到1角钱,低档客栈住一天才1港元。

陆孝佩就这么撑着,四处奔波去找工作。

大概是天无绝人之路,绝望中的陆氏邂逅原来做工程认识的友人,陆氏顾不得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窘况。友人借了五百港元给陆孝佩,使他得以栖身糊口。

那时的沪上人多执纺织、航运、贸易等业,开建筑行的几乎没有。

陆孝佩只得去粤省人开的建筑行打工。做施工监管是要兼做人际关系的,业主是粤省人,地盘工也是粤省人,陆孝佩的粤话不“灵光”,常常发生误解,致使影响施工。

但不久陆孝佩的优势发挥出来,业主若是英国人、沪上人,陆孝佩的英语、吴语正好派上用场。

又没多久,陆氏的粤活也灵光了起来。

陆孝佩跳过几次槽,每跳一次,薪水涨一次,他颇得老板赏识,让他做大工程的监管。

陆孝佩回忆道“战后香江城市建筑的变化,我可如数家珍,不少工程我亲自参与过。不过,能留下芳名的,是地产商、建筑公司老板、建筑设计师,我们施工工程师,跟地盘工一样,为他人做嫁衣裳。”

陆孝佩梦寐以求自己开业,他从未想过要做地产商,只想开建筑行——在沪宁买地置房的教训太惨痛了!

克勤克俭10余年,终于有了十三万港元积蓄,1961年,陆孝佩与妻子合开了一间夫妻档——公和建筑。

有人说公和取自公婆的谐音,夫妻档即是公婆档。有人便去问陆孝佩,陆氏用带沪上口音的粤语道“我晤知啦,随便你怎想啦。”

陆孝佩负责接业务、买材料、监督施工,妻子管理帐目和做家务,陆氏做工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不偷工减料,故信誉愈来愈好。

开始是朋友照顾,给一些不重要的小工程让公和做,后来,就有人主动找上门。

“信誉比情面更重要。”陆孝佩不无感慨他说,“那时连建筑材料商,都乐意赊材料给我,搞建筑就这点好,不需要大本钱,当然,一切还得倚赖互相信任。”

公司在最初几年,仅夫妻两人,什么都一脚踢,每天都要做满十四五个小时。

陆孝佩承认自己是个出色的施工工程师,又是一个蹩脚的估算师,

“我可说是捱到‘金睛火眼,了,有好几次,都因工程核算,估计错误,几乎导致破产。”

公和在最初只拿到港府工务局颁发的a级牌照,这已经相当不易了,有a级牌照,就可单独承包工程,限100万港元以下的小工程,现限度放宽到300万港元以下。

陆孝佩经过不懈努力,公司业务和规模增长很快,终于在六十年代末获得c级牌照。

c级是最高级别的建筑牌照,可以投标无限量的工程。

时值地产转旺,地产商在地盘大兴物业,给建筑业带来勃勃生机,公和招兵买马,又上一级台阶。

地产的兴盛带旺了股市,1972年,不少华资地产、建筑、航运、工业、贸易公司,纷纷“骑牛上市”。

公和建筑股票也上市挂牌买卖,公和成为当时仅有的数家上市建筑公司之一。

除李保罗的保利倒闭外,其余凡家上市建筑公司,都成为日后建筑业的巨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