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都市小说>重返1988> 第五十八章 八十年代的高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八章 八十年代的高考(1 / 2)

张文秀进入教委工作,成了教育工作者,这一下她更有压力了,必须得好好备课。

为了学习,除了做饭收拾家务外,把精力都放在了备课上,甚至连晚上的电视剧都也不看了,吃完晚饭后就跑到门房,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睡觉,劲头十足。

刘啸觉得母亲要是放在十年后,都能考上国家重点大学,就凭这种毅力和勤奋就碾压大多数的学生。

其实父母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意志力比自己这一代人强很多,因为他们经历苦难比自己这代人多得多,只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多人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七月份的北方很炎热,每天最高温度都在三十五六度左右,一动不动都全身是汗,就是太阳落山也是闷热不已,躺在炕上不一会儿后背就都是汗。

每天刘啸临睡觉前都要拿水在院子里冲一下,这样会舒服一些。

刘向学一直想买一个电风扇,不过最近物价依旧很高,电风扇也从两个月前的二百三十多块钱涨到了二百五十多块钱,他决定再等等看。

七月七号,这天下起了雨,并不大,稀稀拉拉,气温降了一些,不那么热了,刘啸早上起来,收拾完后已经临近八点,母亲又开始备课,父亲去上班了,他呢?准备穿上雨衣去看看今年的高考,没错,今年的高考开始了。

七月份的七号到九号是高考的时间,直到十五年后才变改成六月份的七、八、九三天,六月份应该比七月份好一点,起码不会这么热,好在今年下起了雨,考生不会那么难受。

刘啸步行来到一公里外的实验高中,这所中学也是他的母校。

算起来刘啸的父亲刘向学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不过他那时候还叫做“丰城第二高中”,简称二校,到了七八年改革开放后,学校改名为“丰城实验高中”,这六个字还是国家一位知名人士郭莫若所写,被拓成一副匾额挂在门口。

做为FC市最好的高中,学校占地有十几亩地,一栋五层高,能容下五百多人的教学楼。

其实这个时代能上重点高中的人很少,整个丰城一年也就五六百人,当然,高中不是义务教育,要收钱,所以一些人就不上高中,选择上小中专,刘啸的爷爷就是初中毕业考上了小中专。

在普通人眼里,能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已经是高材生,相当于古代的秀才,至于说考上大学,那就成了进士。

事实上也差不多,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六七百万人,最后考上不到一百万,升学率也就百分之十左右,哪里像刘啸那个时代,升学率都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刘啸还记得自己高考那年正赶上高考改革,一年扩招三百万人,他当时的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考上大学。

从那年起,每年都扩招,到二零二零年,最高一年大学录取学生人数超过千万,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

在那个时代,满地都是大学生的说法一点不为过,“大学毕业就失业”的说法开始流传开来。

很多人对大学生的素质品头论足,说他们比不过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只是混了个文凭而已,然后又拿外国大学生作比较。

其实这些人没有看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改变,在新世纪,国家在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大学普及化,只有培养出足够多大学生,才能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是由概率学决定的。

要知道即使到了二零二零年,国家大学普及率也不过百分之十左右,距离发达国家,特别是漂亮国近百分之二十的普及率还差很远,大量的大学生投入到各行各业中。

他们没有所谓的辉煌人生,但是他们能在各自的岗位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源泉就是受过很高的教育,也正是数百上千万人的努力,才让国家飞速发展起来。

特别是国家的制造业,为什么能在二零一一超过漂亮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如果没有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能做到这一点吗?

他们不是普通人眼中的精英,但他们的成就比很多精英都大的多,因为他们为自己的国家奉献着全部力量。

任何时代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如刘啸那一代大学生,担负的是国家由粗劣产业向着高端产业过度的责任,而现在这一代大学生,担负的则是为国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的责任。

就如这实验高中的教学楼,现在只有一栋大楼,校园中有几块篮球场,地面还是土地,下过雨后地上处处都是都是水坑,篮球架子也破损不堪。

在前世刘啸上学的时候,眼前的这栋教学楼已经翻新,还修建了另外一栋“一夫”教学楼,这所教学楼由港岛著名的爱国人士邵一夫老先生捐助。

那时的篮球场已经变成水泥地,刮风下雨都能玩,而到了刘啸毕业那年更是修建了一栋训练馆,据说耗资千万,这栋训练馆也成了丰城唯一一栋学校修建的训练馆,远远看去,就仿佛是一个棺材………好吧,可能寓意升官发财也不一定。

刘啸就站在学校的对面安静的看着,眼前时空似乎不断交错,自己记忆中的学校和现在的学校相互重叠,一时间不知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

“铃铃铃!”

一阵悦耳的车铃声把刘啸拉回了现实,此时已经是八点半左右了,九点开考,大量的学生开始向高中门前聚集。

这个时代没有汽车,有也只是公交车,家长们则是骑自行车带着孩子从城市各个角落到此聚集,有的学生是自己骑着车来考试,这一般都是工人子弟,家庭显然对高考有些不重视。

父母跟着一起来的多是干部家庭,知道高考是学生一生第一件大事,足以改变命运。

“儿子,一定不要紧张,先答会的题,最后再答难题,要切记。”

一个家长嘱咐自己的孩子。

“姑娘,不要马虎,一定要好好看题。”

“儿子,成败在此一举,你要是考上大学,以后就不是农民了。”

每位家长都知道这次考试的意义,不只是改变学生,还会改变整个家庭。

当然,刘啸也知道眼前这些学生,最后能考上大学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十个人里才有一个,不过剩下的学生也能找到工作,起码在本市没有问题,工厂、政府部门随便挑,知识改变命运在他们身上完全体现了出来。

到了上午八点四十分左右,校园大门开放,学生和家长走进大门,直奔教学楼,刘啸也偷偷跟了进去,门卫看了他一眼没吭声,可能是认为这个小孩是某个考生的弟弟,当然,也有可能是考生的孩子,因为有几个考生年纪都二十五六岁了。

教学楼门前有一个大雨搭,家长就站在雨搭下把雨衣和雨伞拿下来,学生们则是拿着准考证一个个进入楼内,这个时代对作弊的检查也不太严格,老师们只是对考生的包裹做了简单的检查,然后提醒几句就放行了。

考生进入考场后,有一些家长就离开学校,毕竟还要去上班,一会儿再来,另外的家乡就三五个聚在一起聊天,聊着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优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