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节(1 / 1)

苏轼流传下来的几幅真迹都是墨竹、枯木、怪石等等。苏轼本人还直接表达过对学院派的不赞同,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意思是“画画只一味追求画得像,这见识和三岁小孩有什么区别”。苏轼认为画画应该像王维那样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一体境界!当时与苏轼一见面便要谈诗文论书画的亲朋好友有文同、黄庭坚、米芾等等,全都是在当时和在后世都挺有名气的存在。苏轼和这些朋友们纷纷创作起了颇具文人特质的“士人画”,在画坛和文人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风潮,直接带火了本来冷冷清清的文人画派。吴普小时候学过书法,接触过不少书画圈子的人,对绘画方面的知识也算有所涉猎。可书里的东西了解得再多,也比不过现场看苏轼亲自展示一次。吴普按捺住心里的小激动,得寸进尺地继续怂恿:“要不子瞻你把诗也题上去?要是你不记得的话,我可以帮你把诗搜出来你对着写。”苏轼见画上光秃秃的,也觉得需要题点字上去。不过,他怎么感觉吴普像极了以前那些向他求字画的家伙?苏轼深深地看了吴普一眼,说道:“不用,我记得。”他又拿起了笔,把《玉盘盂》题了上去。苏轼习惯枕腕书写,手边没有合用的臂搁,他便直接将左手垫在右腕之下作为依托。比起稀少的作画次数,题字对苏轼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下笔比刚才更为轻松肆意。时隔数年,他竟是轻轻松松把整首《玉盘盂》一字不差地写了出来,连序文都不曾错漏半个字。吴普又一次屏住呼吸,一直到紧张地等到苏轼把笔放下,才在一旁边等着墨迹阴干边和苏轼闲聊起来:“我听人说你父亲有次和王安石王相公聊起儿子,王相公说他儿子特别聪明,读书看一遍就记住了,你父亲当场回了王相公一句‘谁家儿子读两遍’!子瞻,这事儿是真的吗?”刚才苏轼写起几年前的诗文来根本都不带想的,吴普很怀疑他是不是拥有传说中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技能。苏轼无奈说道:“没有的事,我有些书也是要读几遍的。”吴普也不失望,再接再厉向苏轼核实另一件让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事:当年参加科举时你是不是乱编典故了?苏轼没想到都过了一千年,自己当年干的虎事还被人记着呢。他说道:“当时我也是没法子,编完后一时想不到更适合的了,只好直接誊写上去。你是怎么知道的?”吴普笑眯眯:“现在很多人写作文时也喜欢编名人名言,可能是一想到和你干了同样的事就感觉倍儿亲切,所以讨论这事儿的人特别多!回头我给你买本你的传记,你可以自己瞅瞅,里头什么都有写。”苏轼哽住。买自己的传记来看,怎么感觉有点怪?两人又随意地聊了一会,墨迹也干透了。吴普让无人机将这幅《玉盘盂》的全貌给直播间的观众展示了一遍,才询问苏轼的意见:“一会我带着这画去找人装裱起来,回头就挂在我们博物馆里头,子瞻你看怎么样?”苏轼说道:“可以。”吴普点头:“那我们一会就进市区去,我这边也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你,等到了市区正好顺便约个老朋友给你做好吃的。你有没有什么忌口?”苏轼对美食很感兴趣,闻言两眼一亮:“我没什么忌口的,全都可以吃。”“博物馆还是有点大了,车停得远不太方便,可以买两辆自行车备用。”吴普积极邀请,“回来后我教你骑自行车,这个很好上手,保证你一学就会。”苏轼连连点头。今天已经直播了一早上,吴普正准备看一眼直播间的情况就关掉,结果就是看了那么一眼,顿时就惊了一下:直播间的粉丝什么时候涨到十万了?这涨粉速度是坐火箭了吗?吴普看了看评论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平台一哥过来“查房”了!这种查房一般是大主播给小主播带流量,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双赢局面。这位平台一哥是个游戏主播,本专业学的正好是美术。本来他都准备好毕业后进军游戏行业当个苦哈哈的游戏画师,结果一不小心在主播界闯出了大名堂,赚的钱都够他自己搞游戏去了。平台一哥现在不缺钱,所以现在直播起来随意得很,不时会点开一些小主播的房间进去提携提携新人。刚才他过来查房时正好碰上苏轼在画画,顿时就走不动路了,硬是带着一群跟过来看热闹的粉丝们开始看苏轼作画题字,看到兴起处还顺手砸了一堆大额打赏。大额打赏会在平台所有直播间里飘出宝箱让观众们去抢,又吸引来一大批人!这一系列操作直接让博物馆直播间粉丝数破了十万。吴普现在同样不缺钱,但别人的好意还是要感激的。他向还没离开的平台一哥道了谢,又认认真真和其他观众道了别,说是要带苏轼去市区看看,市区很多地方不适合开无人机,所以今天的直播暂时先到这了。要是他们回来得早,也许还可以直播苏轼学自行车,留下一些值得存下来反复欣赏的珍贵影像!苏轼:“………………”总觉得吴小友这话有点不怀好意。吴普下播下得很干脆,直播间很快变成黑屏。吴普非常谨慎小心地把画收起来,和苏轼一起走路去开车。苏轼早上已经从吴普听说过近现代交通工具的重大变革,见到比无人机大无数倍的铁疙瘩也没太震惊。他坐到车里后倒是一直盯着吴普抓着的方向盘看,很有些跃跃欲试的冲动。吴普见状说道:“现在博物馆没人来,回来后我可以教你在广场上开开,不过你不能上路,上路得有驾照,你一时半会肯定考不来。”苏轼这情况根本不适合考驾照:一来他和其他人语言不通,二来他笔试不好过,三来他最好还是不要碰这种需要和国家机关打交道的事。苏轼没想到这时代驾车还要考证,只得望车兴叹。等开出大路,看到的车型多了,苏轼的注意力就被转移走了,开始问吴普那些大大小小的车有什么区别。吴普一边解答着苏轼的问题一边往市区开,一路上倒是不至于太无聊。相比吴普和苏轼的轻松悠闲,他们早上的直播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往外传播。有人是看完直播跑去和人讨论,有人是直接把录屏内容发布到其他平台去。比如姚教授那个平均年龄六十岁的老友群,就在认真探讨着苏轼在直播里用的到底是哪里的方言。说句托大的话,他们这个群也算是国内语言学的半壁江山,没想到居然没一个人能听出个究竟来!可就像是那些小年轻讨论的那样,这样一种陌生的方言,听着听着竟能听出几分亲切感来。真是奇了怪了!如果说苏轼那一口北宋官话只是让一小部分人惊诧和疑惑,那么众人剪辑出来的作画过程则是火出圈了。没办法,苏轼提笔作画题字时的画面实在太有感觉了!那神色、那动作、那姿仪,瞧着活脱脱就是苏轼本人!那画和那字瞧着也很像那么一回事!这位“东坡先生”真的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落魄演员吗?在这个虚假和欺骗常见到几乎所有人习以为常的时代,有真本事的人往往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几分好感来。那位热心的平台一哥更是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直接开夸——“馆长和这位‘东坡先生’实在太用心了,大家可以仔细看看这位‘东坡先生’用笔的姿势。”“他是用三指单钩执笔,而且还是枕腕书写,这样写出来字有‘左秀右枯’的特点——这一特点在苏东坡的传世之作里面多有体现,黄庭坚也曾经针对这一点调侃说苏东坡的字是‘石压癞蛤蟆’!”“看这样的直播真是一种享受,你要是足够了解苏东坡的话肯定可以从各种细节发现很多有趣的彩蛋,建议有兴趣的人都关注一下这个直播间@清阳博物馆。”第12章平台一哥第一时间让团队把苏轼的作画过程截取出来,通过全屏巧妙的剪辑大大缩短了苏轼作画的用时,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关键细节。前后接近两小时的作画和题字过程,最后浓缩成了短短的五分钟。就是这短短的三分钟配上平台一哥的夸赞,让不少人都注意到了这个刚冒头的小小直播间。他夸得真情实意,又特意配上精心剪辑出来的苏轼作画视频,不少人看都没看就直接转发支持。等转完后倒回去把视频看完,不少人由衷地再一次转发并配上两个字:卧槽!!!明明服化道一点都不还原,明明没特意营造出什么氛围,他们却感觉眼前这个束着长发的人就是那位洒脱不羁的东坡先生。画面里,他们先是笑谈完北宋时期的芍药趣闻,接着就转到了苏轼执笔作画的场景。随着那株“玉盘盂”在苏轼笔下成型,当初那立在南禅寺前看花的东坡居士仿佛也来到所有人眼前。在那个时期他写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妻早逝、兄弟分离、仕途不顺,让他胸腔中满溢着痛苦与挣扎,于是在那成千上万朵争奇斗艳的芍药花间,他一眼就看见了那株洁白如雪的白芍药。它长于故丞相荒败的别业周围,用着低贱如泥的俚俗之名,无人欣赏它的皎洁美好,无人理解到它的清高孤傲。所以他决定给它起一个新名字,叫玉盘盂。据传过去的人会将名臣大将的功绩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刻于盘盂,以此传于后世子孙。盘盂乃是纪功之器。这时候的苏轼,仍然是会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苏轼。他仍然有着满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苏轼放下了笔。画纸上的花活了。镜头里的东坡先生也活了。没过多久,这个视频的转发评论马上就奔着破万去了——“啊啊啊啊啊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看着有点想哭!!”“以前说什么国画追求神韵,我根本听不明白,现在突然就懂了,东坡先生画的不止是花吧!!”“新来的,没赶上早上的直播,有没有录播可以看?”“关注了关注了,这个直播间一般什么时候开播?”相比网友们单纯的惊叹和震撼,内行人看到这个视频的反应更加激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