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3节(1 / 1)

真不愧是马甲遍地、作品无数的老冯啊!要知道他在明朝可是纯手写,也不知他是怎么写出那么多字来的。古代小说家绝对不是简单人物!吴普肃然起敬。苏轼他们也瞠目结舌。他们这段时间自然也没闲着,除了偶尔配合吴普出个镜(比如重阳节爬山)外,也在整理一些没有流传下来的书籍和诗作。李清照还和朱元璋讨要了学习资料,准备研究研究现代乐坛是怎么个情况,有没有词的复兴空间。她不久前先收个学生传授自己的学问,对方却以“才藻非女子事也”为由拒绝了,李清照一直很遗憾,所以想融入这个时代看看能不能找着些好苗子。为着这事儿,过去一个月里她回去出了个狱、诚挚答谢了帮忙捞她的亲朋好友,又麻溜回来这边了。可比起冯梦龙这个一天一两万字往外掏的家伙,他们还是显得太懈怠了!要知道冯梦龙这家伙可是在他们结伴逛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当口灵感大爆发,回到酒店后一口气开了个全新的副本,直接来了个苏轼点化兵马俑,阴兵现世帮助可怜的北宋百姓抗洪救灾。别问为什么可以扯这么远,问就是灵感来了谁都拦不住!苏东坡都拥有凤凰血脉了,召唤几个毅然舍身堵缺口的兵马俑有什么稀奇!苏轼本人读到这一段时只觉整个人都通达了。就没有什么是冯梦龙扯不出来的!即使觉得全文都在瞎扯淡,苏轼还是说到做到地把这篇《东坡平妖传:开局觉醒凤凰血脉》搞了个推荐。当然,推荐语是“全是胡扯,不要去看”,言语中透露出一丝丝难以言喻的痛苦。刷到苏轼这个推荐的人一看书名,顿时来了兴趣;再看苏轼的评价,立刻表示马上就去贡献点击,叛逆!苏轼拿着手机和吴普强烈批判这些家伙的可耻行为。吴普看了只觉这是粉随正主。苏轼自己要是个正经人,怎么可能吸引这么多不正经的粉丝?瞧瞧人老杜,一首辞别诗发上去,底下都是在和诗相送的。一看就特别有文化!虽说不能熬夜也不能畅饮,吴普还是小小地放松了限制,让杜甫在回去前和大伙小酌一杯。来都来了,连个酒味都不给尝,着实太过分了!第二日一早,杜甫在草堂中醒来,他砸吧一下嘴,总觉得自己在梦里尝到了顶好顶好的酒。可惜梦到底是梦,那酒具体什么味儿他已经记不清了。杜甫起身穿上衣袍,少有地把巾冠也整整齐齐戴到头上。妻子杨氏走进屋来,见他正对镜整理衣冠,不由问道:“你要回严郑公幕府去了?”严武目前被封为郑国公,是以杜甫与杨氏平日里称之为“严郑公”。杜甫点头:“对,我得回去一趟。”他洒然一笑,“等我去好好与他们辞别一番就回草堂来。就是苦了你,又得跟我过苦日子了。”他几次当官都不太顺利,心里已经生出了退意,这次告假归家就是为了思考如何开这个口。杨氏说道:“回来也好,你这差使干得我提心吊胆。”杜甫随意吃了两个饼子,启程前往成都拜见严武去了。与此同时,远在另一个时空的嬴政坐在高高的大殿上,随手翻看着底下人递回来的奏报。嫪毐伏诛。嬴政随意地把手中的竹简放下,仿佛只是看到个无足轻重的小消息。他刚举行冠礼不久,手上的事情多得很,连觉都比以前少睡了许多。不过即使再疲累,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批阅着每天送到自己案头的公文。嬴政朝侍立在左右的人吩咐道:“去把吕相编纂的《吕氏春秋》拿给我看看。”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闹的动静很大,甚至公然宣布向天下人宣布“谁要是能改动一个字就奖励黄金千两”。足见吕不韦对《吕氏春秋》有多自信。也足见吕不韦家底有多殷实。对于这位权倾朝野的吕丞相,嬴政也有许多安排。吕不韦羽翼众多、门客如云,动起手来没有诛杀嫪毐那么方便。不过也只是不那么方便而已。等左右把整套《吕氏春秋》抬过来,嬴政起身走过去随意地拿起一卷,漫不经心地翻看起来。《吕氏春秋》集百家之学,儒、道、墨、农、兵、法各家的学问都涵盖其中。嬴政拿到的那一卷,讲的正好是法家之学。嬴政通读一遍,又把它放回原位。差点意思。第83章吴普早上醒来刷牙时,系统就着嬴政不满意《吕氏春秋》的事和吴普讨论。它要随时确定适不适合把嬴政他们请过来度假,自然会探测他们的近况。系统到底还比较单纯,思维能力远不如人类大脑强悍,它们能完成世上最复杂的运算,却没办法进行指令外的思考。所以有了疑问,系统就忍不住找吴普探讨。吴普边刷牙边和系统唠嗑:【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想不明白?】系统在线背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吴普也没太为难它这么个不太聪明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归根到底还是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要是它们不仅啥都能做还特别聪明,那还有人类什么事?【这个很简单,】吴普介绍道,【你去翻翻《史记》里的“老子韩非列传”就有答案了。】系统不明所以,搜出《史记》一看,发现里面介绍了韩非的观点。韩非认为“儒者用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君王身边有五蠹八奸,人人都可能是国家蠹虫,人人都可能是祸国奸佞,所以“人治”不可靠,依法治国才是正理!《吕氏春秋》选录了部分商鞅、韩非的观点,对于这些君王应当掌握的权术却只字不提,并不赞同为君者去了解这些东西。按照《史记》的记载,嬴政读了韩非的著作后非常激动,当场发出这样的感慨:“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听了立刻介绍说这书是韩非写的。嬴政一听,点将点兵麻溜打韩国讨韩非去(因急攻韩)。后续如何就不提了,至少在读到韩非的著作时嬴政那是爱不释手。这就是《吕氏春秋》缺少的那部分。系统把韩非传通读一遍,发出另一个疑问:【为什么‘秦王悦之’却又‘未信用’?】吴普给系统讲了讲郑国渠的往事。韩国不是第一次干送人来当间谍的事了,嬴政刚继位那会儿韩王就送了个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给他,说是要帮助秦国农业大发展。郑国过去后开始画大饼,说咱先修个三百里的大渠,保证能把关中平原变成一个大粮仓!秦国朝廷上下一讨论,觉得这事可行,就让郑国主持修渠。实际上这是韩王想出来的“疲秦”之计,想让巨大的水利工程拖垮秦国财政。但是韩王没想到,嬴政这些老秦人特别疯,听了郑总工程师画的大饼后立刻激动了——修,必须修!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这渠修到一半韩王的疲秦之计暴露了,嬴政都没把人撤职。郑总工程师只简单地自辩了几句,嬴政就继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让他把渠修完了。从此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产量倍增,秦国农业大发展,有的是粮养活士兵,给后面灭六国打下了相当厚实的基础。这事儿就干得很有老秦人的风格。韩王看了得直接痛哭流涕的那种:我只是想搞个大工程拖垮你,没想到你们真能搞成啊!别问,问就是后悔。有郑国渠这桩事在前,嬴政虽然很欣赏韩非写的书,却不怎么放心用韩非这个人。接着李斯和姚贾还在旁边拱了拱火。韩非命就没了。韩非虽然没了命,但他的著作没有湮灭无闻。嬴政让李斯按照他的思想拟定治国方针。李斯这人执行能力非常强,自从上了份《谏逐客书》保住了自己和其他六国门客的饭碗,就一跃成为秦廷新贵。他兢兢业业给嬴政干了许多年的活。一统天下后嬴政要搞郡县制、搞意识形态工作,他都全程积极提出意见并全力落实。所以韩非虽然人没了,他的思想还顽强地活着,他的同门师兄弟李斯帮他(选择性地)贯彻下去了!系统:【听起来嬴政和李斯都不是好人。】嬴政又是说什么能和韩非同游就死而无憾,又是要用韩非的思想来治国,结果反手就把人关大牢了,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吗?李斯也很过分,怎么说都是同门师兄弟,听起来像是少年时期一起读过书的那种,居然还能给人送毒药!这君臣俩蔫儿坏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