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历史小说>明宫小食光> 第42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节(1 / 1)

“其实你也要理解些。”邵贵太妃看左右无人,把声音压低了道,“万岁爷的生母纪氏,我只见过一面,印象却格外深,那真真是个易碎的美人。当年纪氏病逝的时候,万岁爷还是个孩子,却哀慕如成人。”“我到今天都不能忘,小小一个孩子,跪在纪氏灵前哭泣,自责是自己不好,没能保护好娘亲。说,但凡他懂事些,年纪大些,都能好好保护纪氏。现在想起来,我还是觉得心酸。”邵贵太妃叹息一声:“也许是为了这个,他才对你格外爱护,唯恐你受半点委屈。”她轻抚着绣架上洛神的飘带,不知想到了什么,神情有些许恍惚。半晌,邵贵太妃忽而轻轻一哂:“你们两个,不像帝后,倒像是民间寻常夫妇,竟然会为争着互相体贴对方而伤神。”“如此情分,又何必把话藏在心里呢?”第54章从邵贵太妃宫里出来, 张羡龄没有坐轿,只是缓缓的走回去。午后的云遮住了煊煊的太阳,不热, 倒有一些闷,似乎是下雨的预兆。张羡龄喜欢在散步的时候想事, 无人打扰, 也不用操心其他事,只需沿着熟悉的路一直往前。她心里回味着方才邵贵太妃的劝慰之语,越想,越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竟然对朱祐樘,一个皇帝有了这样高的期许?明明她刚穿越来的时候,只求相敬如宾, 甚至希望朱祐樘少来打扰她。可是如今,她不仅想要他身边只有自己一人, 更是要他全身心的爱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期许?张羡龄回到坤宁宫,屏退宫人, 一个人独自坐在蒹葭堂里。紫檀小高桌摆着一个莲花香炉,白烟四散,袅袅升腾,香料里加了一味橘皮, 满屋子都是略带橙香的清逸的香气。她坐在书案前,望着眼前的一扇青玉嫦娥图插屏发愣。她与朱祐樘点点滴滴的过往一一在脑海中浮现, 没什么惊心动魄的事, 却渐渐相思入骨。这算是,情窦初开么?张羡龄把两只手将脸捂住,人往书案上一伏, 一动也不动,只觉掌心与脸颊一样的滚烫,这是平生从未有过的感觉。对于爱情,她有过憧憬,最喜欢的是一首长诗,舒婷的《致橡树》。她读诗的时候就好,日后若有喜欢的人,自己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他的高枝炫耀自己,而必须是他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这样的念头,她能讲与朱祐樘听嘛?在这个时候,他或许连橡树是何物都未曾听说过,就算说了,又有谁能解其中意?无用功,无用功。张羡龄小小的叹了口气,却还是研起墨来。松绿洒金花笺铺开,用白玉镇纸压着一角,张羡龄落笔,仿照《致橡树》写了一首小诗。“君当作松柏,妾当作梅花,松柏迎风立,梅花傲雪开。”写完,她从抽屉里拣了一个信封,将花笺装进去,封口,摆在他的书案上。一天过去,朱祐樘一如往常,并没有什么反应。三四天过去,也没有动静。好几日过去,张羡龄已经从怀疑变为确信,那一张花笺应当是被风吹走了。这一日,张羡龄请安归来,坐在花厅休息。小宫女捧上来一个茶盘,茶盘托着一只白瓷盏,是泡在糖水里的杏仁豆腐,白白嫩嫩,还妆点着两颗红樱桃,格外好看。张羡龄用海棠花形金匙舀了一勺杏仁豆腐,吃起来很滑爽,微微甜。杏仁豆腐吃了半盏,忽然听见帘外文瑞康通传:“启禀娘娘,文英殿内侍将画师所作之画送来了。”“什么画?我没命画师作画呀?”张羡龄将白瓷盏搁在长几上,略微有些疑惑。文瑞康回禀道:“说是万岁爷命画师画的,今个儿早上吩咐要娘娘帮忙鉴赏一下,看画可有不妥,需不需要重画。”“那拿进来罢。”一个内侍抱着画,跟在文瑞康身后进来。画卷徐徐拉开,水之滨,有一株梅花,一棵松树,梅松相对,皆覆白雪。很出彩的一幅画,一看就是出自大家之手。张羡龄静静观赏着这一幅梅松覆雪图,嘴角忍不住上扬。那张花笺没丢!他一定看懂了!梅香不知道这些故事,见她这样欢喜,便道:“这画画得很好,是不是?”“特别好。”张羡龄笑道。她叫文瑞康专门给这幅梅松覆雪图的画师吕纪放了赏钱。自己则踩着小木梯,亲手把梅松覆雪图挂在寝间的墙上,特别显然,每天早上醒来,只要睁开眼,一定能瞧见。夜里,朱祐樘回来,瞧见了这幅梅松覆雪图,仔细看了片刻,道:“吕纪的画确实不错。”“就没什么别的要说的?”张羡龄歪着脑袋看他。朱祐樘执起她的手,十指相扣:“如此画功,才堪堪与你的诗相配。”他拉着她坐下,道:“今日倒有奏章,谈起小亲王们出阁读书的事。”张羡龄有些意外,这是他头一回和自己提起前朝的奏章,虽然说的还是宫内的事。她眨了眨眼,有些局促,不知道该说什么。“没事,说的是弟弟们的事,都是家里人。”朱祐樘道。张羡龄有些疑惑:“小亲王们不是都有读书么?”宫里最大的亲王是兴王,是邵贵太妃的长子,比朱祐樘小六岁,如今已经快十三岁。兴王倒跟邵贵太妃很像,书卷气浓厚,平常谈吐间也总会用些典故,不像是没读书的模样。“那是女官大伴们教一教,大臣们说的,是正儿八经到文渊阁听翰林院侍讲官讲课。”“这样呀,多读书,总是件好事。”“确实,我预备着,等父皇丧期满周年之后,让几个小王爷一起到文华殿读书。”朱祐樘望着她,“你明日去给老娘娘请安,同她们说一说。”张羡龄没多想,以为就是要送孩子上学了,跟当妈的说一句。朱祐樘却教她:“尤其是几个年纪小一点的亲王,你见他们生母时,先说原本诸大臣只打算让大一点的亲王出阁读书,但你同我说了,这才让小亲王们一起上文华殿读书。”“啊?这不是……”“就是夸张。”朱祐樘道,“给你,也给我卖个好。”若放在以前,他会直接让内侍去一众老娘娘宫里走一圈,卖个好,因为笑笑似乎不大喜欢交际。但如今他既然知道了笑笑的心意,便索性给她来做。怕笑笑一时领略不到其中意,朱祐樘特意揉碎了给她讲。第二天,张羡龄便到后宫里转了一圈,依着朱祐樘教她的话,同老娘娘们一一说了,果然收获了一大波好感。到邵贵太妃宫里时,三个公主都在庭前游乐场玩,瞧见张羡龄来,都凑过来听热闹。听说了亲王们可以上学读书的事,德清公主嚷嚷着:“我也想去文华殿玩。”仁和公主瞪她:“不是玩,是去上学。何况,文华殿是前朝的范围,咱们是不能去的。”“可我也想上学啊。”德清公主不服气的嘟囔道。仁和公主像听见了什么笑话似的:“读书?上回女官教你的《中庸》背完了嘛?”“那个很无趣哎。”“左右正经书在你眼里都是无趣的。”虽说是闲话,张羡龄听了,却若有所思。这时候公主们的教育并没有多少人重视,寻常来说,都是让女官教一教《千字文》、《孝经》、《大学》之类的,能识字写字便好。张羡龄忽然问德清公主:“你想上学吗?”“当然想啊。”德清公主眼睛一亮,抱着张羡龄的胳膊撒娇,“不然,我每天都不知道玩什么了。不止我想,永康也想啊,是不是?”她冲着永康公主挤眉弄眼。永康公主与德清公主同龄,只大了德清公主几个月,却显得乖巧很多,没什么脾气。寻常也不爱说话,当别人问她意见,譬如乳母问:“今日穿这件衣裳可好?”即使永康公主觉得穿这件衣裳可能有些热,但为了不给乳母添麻烦,依旧会点头说:“好。”如今德清公主问她的意思,永康公主下意识地要回答“是”,忽然见大姐儿仁和公主将目光投了过来。永康公主想了想,道:“我……我听皇嫂的。”“二妹都比你懂事。”仁和公主数落德清公主道。德清公主道:“她总是这样,你何曾听她一次不好,做不得数。”眼看姐妹要吵起来,张羡龄忙道:“好了,我知道了。回头,我同万岁爷,太后和太皇太后商量商量,拿出个章程,再同你们说。”她心里是很想让公主们上学的,因此特意将此事当做一件大事来办。朱祐樘和王太后好说话,麻烦一点的,是如何说服周太皇太后,毕竟,她老人家是个守旧的人。张羡龄去清宁宫请安,走到屋檐下,还没闻见小佛堂的檀香味,首先听见一阵哗啦啦的洗牌声。进殿一瞧,周太皇太后正和三位英庙太妃打麻将。张羡龄将公主上学的事说了,周太皇太后打出一张牌,头也不抬道:“女儿家又不用科举,又不用治国,也就未嫁的这几年能松快松快,何苦压着她们上学,还不如让她们好好玩一玩,碰——”“孙媳是想着,公主出降之后,便生活在宫外,虽说公主府上有女史内侍,但也得接触茶米油盐姜醋茶,食人间烟火。就是上学,也不会教些科举的东西,倒能教一教她们管家之才。”周太皇太后抓到一张牌,大笑道:“清一色自摸,胡了!”她将麻将牌推倒,道:“既然你不嫌麻烦,就试一试,只有一样,绝不可以让杂书移了公主们的性情。”“那是自然。”张羡龄喜出望外,她原以为还要废老大功夫,周太皇太后才能同意呢。新一轮的洗牌间隙,周太皇太后同她说:“大姐儿明年也快十四岁了,也是可以选驸马的年纪了。你要好好教一教她。”“就是明年,仁和公主也只十四岁,就出嫁,会不会小了些?”张羡龄犹豫了一下,道。周太皇太后想了想:“也不是说明年一定要选驸马,先准备着吧。”张羡龄松了一口气,看来周太皇太后也并不是特别坚决,这样也好。身体还未长成的女孩子就推出去成婚,她实在有些于心不忍。以后再想个法子,拖上一拖,至少等公主满了十六岁,再谈选驸马之事。第55章中宫娘娘要给公主们办学堂的事, 在后宫间传遍了。公主读书,从前也不是没有过,这次, 大约是集中起来让女官教吧?老娘娘们多不以为意,不过闲聊时说上一嘴, 更多的, 还是关心亲王入文华殿读书之事。邵贵太妃倒是很高兴,特意寻了个机会,来坤宁宫与张羡龄聊天。她一向讲礼数,不是空手来的,还特意带了一盒点心。“是自己做的点心,是江南那边的风味,不知中宫娘娘吃不吃得惯。”“既然是邵老娘娘做的, 那一定好吃。”张羡龄笑道,“刚好, 我这里试着做了冷泡茶,也请邵老娘娘尝个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