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历史小说>明宫小食光> 第56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节(1 / 1)

第73章宫报发刊, 第一时间就往万岁爷这里送。朱祐樘正在与三位阁臣议事,这大半年来都是风调雨顺,并未有什么灾祸之事,是以大臣们所言多半是朝政上的琐事。说了半日, 李广领着内侍进来添茶, 顺便轻声同万岁爷禀告了宫报送来之事。朱祐樘也有些乏了, 便道:“先生们先用酒饭,稍后再议。”内阁首辅刘吉本就上了年纪, 议事这样久, 早就有些疲倦,听闻万岁爷赐酒饭, 心下松了口气, 领着徐溥和刘健两位阁臣告退。时近重阳, 赏给大臣们的酒饭里,多了一道重阳糕,也多了一瓶桂花酒。宫里的重阳糕, 样子是很好看的, 贡米碾作细粉, 拌了些红糖水搅成粉浆,用旺火沸水一层一层的蒸,其中夹着红豆泥馅, 最上一层点缀着枣、栗、杏仁, 五彩缤纷,很好看。最后印上两只羊的图案,以契合重阳之意。若是宫外的重阳糕,则会在糕上插些纸彩旗,也叫花糕旗。刘吉的小孙女吃重阳糕的时候, 就喜欢把花糕旗收起来。想到小孙女,刘吉唤来一个内侍,询问道:“我如今牙口不好,这重阳糕虽好,却咬不动,不知可否将其带回去,给我家小孙女吃?”“自然可以。”内侍殷勤的替他寻了一个食盒来,把重阳糕收好放在一旁,等首辅出宫的时候再交于他。一时酒饭毕,刘吉等人在外间坐了一会儿,李广才来请。进内殿一瞧,万岁爷的神情明显比方才要柔和许多。刘吉心里猜测,多半是与中宫娘娘有关。等他们坐下之后,朱祐樘便命内侍将宫报拿出来,一人分发一张。“这是中宫在宫内推行的宫报,朕瞧着,倒比邸报要强上一些,你们且细看,也许有可取之处。”刘吉了悟,果然是与中宫娘娘有关。他接过宫报,打开一看,近来的宫中要闻简洁明了,又翻到后两版,竟然还有图画小故事,倒颇为有趣。他低头看宫报上的传奇,全然被吸引住了,直到万岁爷问:“诸卿以为如何?”刘吉方才从那段传奇中脱离出来。作为内阁首辅,刘吉自然得最先发言,他在官场多年,尤为老成,不管科道官如何弹劾,刘吉自岿然不动,于是落得个“刘棉花”的诨名,因为棉花不怕弹。刘吉笑呵呵道:“确实不错。”徐溥和刘健两人也附和了几句,左右宫报、邸报都是小事,改个版而已,也无所谓。朱祐樘见众阁臣都无异议,便命通政司效仿宫报制式,重新调整邸报。他并非公私不分之人,若是笑笑的宫报不怎么样,他是决计不会拿出来给大臣瞧,并且命邸报仿照宫报改版。笑笑同他说起宫报之事,谈论最多的是丙版与丁版的传奇,可朱祐樘看过这一份别出心裁的宫报后,最看重的则是前两版的要闻。比起邸报大块文字全堆在一处的模样,宫报的排版布局极其出众,一眼看过去,并不会让人觉得眼睛累。更难得的是,要闻所述宫内诸事,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尤其适合邸报。吩咐完邸报改版,朱祐樘看了眼天色,离天黑时分大约还有一个办时辰。刚好是时候,朱祐樘心想,向阁臣们道,“若无其他事,先生便忙去罢。”阁臣才退出去,朱祐樘便起身,摆驾昭和殿。昭和殿里,张羡龄正在挑衣裳。前几日,她突发奇想,想趁肚子里的小兔崽子还没生出来,同朱祐樘留下一些二人世界的回忆。放在现代,是拍夫妻婚纱照;放在古代,只有退而求其次,以画笔描绘人像。其实明朝的皇帝皇后是有画像的,但都是一人一张,从没见过双人画像。皇帝或者皇后独自坐在冷冰冰的宝座上,穿戴冠服,衣饰华美,却没有笑容,只是木着一张脸,一副很严肃的样子,奉先殿里挂着的一排皇帝画像、皇后画像都是这种。这样的皇帝画像或者皇后画像,张羡龄不喜欢,觉得未免太高处不胜寒,半点没有一家人的感觉。她同朱祐樘说,想同他一起画一副双人帝后画像。朱祐樘哪有不答应的?只是时间上有些为难。不似张羡龄一样,还给自己安排了双休日,朱祐樘素来勤政,不是上朝,批阅奏本题本,就是参加经筵,听大臣们讲古,一年到头少有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他忙得最厉害的时候,是应王恕之请,开了午朝、晚朝,一日三班倒的上朝,连午后小憩的时候一应全无。朱祐樘身子骨本就不大好,再这样一累,很快就病倒了。为了这个,张羡龄头一次跟他吵了一回,气他不爱惜自己身体。好在朱祐樘也意识到这样连轴转不行,于是取消了午朝和晚朝,除非有要紧事,不在夜晚与臣子议事,而是回来陪张羡龄用晚膳。张羡龄才换了一身浅紫色的衣裳,立在大穿衣镜前左照右照,忽见镜中出现了朱祐樘的身影。她回眸嫣然:“你回来了。”“嗯,劳你久等。”朱祐樘自然而然地牵住她的手:“你想怎么画?”“你先换衣裳。”张羡龄叮嘱道,“换那件浅紫色的道袍,这样才与我这一身相配。”朱祐樘听从她摆布,乖乖换了一身浅紫色道袍。换好衣裳,两人在屏风前的宝座上一齐坐着。画师早就候在殿外,此时蒙诏进殿,忙着将已调好的颜料画材一一摆好。“万岁爷,现在可以画了么?”“可。”瞧见画师提起画笔,朱祐樘打算放开张羡龄的手,像以往帝后画像一般正襟危坐,他抽了抽手,没抽动,因为笑笑将他的手握得紧紧的。“就执手画好了,咱们是帝后,也是夫妻,牵着手也是光明正大。”张羡龄目不斜视道。真拿她没办法,朱祐樘嘴角也有了浅浅的笑意,与她十指相扣,让画师就这样画像。画成之后,天色已全黑。宫人将蜡烛一支支点燃,将殿里照得亮堂堂。用过晚膳,朱祐樘将今日与阁臣讨论邸报之事说与张羡龄听。“当真要让邸报仿照宫报的样式改版?”张羡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得到朱祐樘肯定的答复后,张羡龄越发高兴。虽然说也许宫报不过是一件小事,可能给前朝的邸报带来启发,这于她而言,着实是一大肯定。朝廷的邸报与宫报不一样,受众极广,上至官员百姓,下至寒门书生,都会关注邸报。不过邸报的发行却并不是很受重视,归通政司管理也不过是这几十年的事,多半将天子政令、朝官升迁调令简短记载下来,而后刊发,偶尔半个月出一份,有时一个月才出一张。不过朱祐樘如今发了话,从此以后邸报的发行,无疑会大有变化。既然有邸报,不知民间有没有小报,张羡龄心想。其实她做宫报的时候就有一个想法,倘若能使人在宫外建一个报社,发行报纸,一来可以将宫内改进之物发布出去,二来她也能趁机夹带些私货,潜移默化引导一下社会风气。她问朱祐樘:“民间是否也有小报呢?”“似乎也有一些报房商人,不过不成体系,多半是些奇闻异录。”“那……不违反律令么?”朱祐樘思索片刻,摇了摇头:“只要没有过分的言论,似乎也没听说有谁管。怎么忽然问起这个?”张羡龄揽着他的胳膊道:“我倒有个主意。”“文臣们不是一向爱吵架么?不如专门开一个报纸,让他们在报纸上发表高见,也省得总是在朝堂上吵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朱祐樘听了,刮了一下张羡龄的鼻子,动作很轻:“你个促狭鬼,亏你想得出。”“你只说这想法好不好嘛。”张羡龄摇着晃着他的胳膊。说句心里话,朱祐樘还真有些意动。本朝一向盛行谏言之风,尤其是以六科给事中为首的这一群科道官,上骂天子爱习武,下斥大臣当街吃烧饼,整日斗鸡似的,隔个十天半个月,必要发作一回。除非被骂得真的太狠了,皇帝一般也不会寻六科给事中的麻烦,毕竟,他们的职责便是如此。当然,虽不责罚,但抱怨也是会有的,像朱祐樘的祖父英庙老爷就曾经抱怨过:“龌龊胡子对我言,指手画脚。”倘若真有一个地方,能让六科给事中尽情肆意的口吐莲花,而不是在朱祐樘面前吵吵,倒也是件好事。朱祐垂下眼帘,思量片刻,道:“还是等邸报梳理完之后再说,对了,那个管宫报的内侍叫什么名字来着?”“叫蔡衡。”张羡龄答道。“要他去给通政司的人讲一讲,这邸报要怎么改才合适。”蔡衡接到口谕,当即往通政司走了一趟。协助臣子办事,于他而言,可是头一遭,要知道以往能和朝臣打交道的,不是司礼监太监,就是东厂提督太监。因此蔡衡高兴的很,将自己办宫报的经验毫无保留的讲给通政司的官员们听,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当然,邸报的样式也不能照搬宫报,毕竟邸报要承载的信息更丰富,因此要闻须得更简短些。邸报改版一事进行的很顺利,样板出来,正要下经厂印刷,却被紧急喊停了——头条要闻得改一改。隔几日,新改版的邸报终于姗姗来迟,头一页就是一条显目的新闻:“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中宫娘娘诞皇长子,万岁爷赐名曰厚照。”第74章清晨, 张羡龄睡到自然醒,睁开眼一看,满帘细碎温暖的阳光。按理说坐月子门窗皆要捂严实, 以免进风,但张羡龄在暗室昏睡了连日, 精神渐渐好了之后, 看着满屋子的黯淡就不舒服。等她修养的差不多了,就命宫人弄来了几扇落地大穿衣镜, 就摆在帘外,将明间的阳光折射到暗间来。只可惜布置好后,张羡龄左看右看,觉得这样的效果到底比不上玻璃窗。其实这时候已经有玻璃了, 据说是三宝太监出西洋后带回来的, 只是不大实用,至多用来造个玻璃杯之类的小物,没办法用作窗。她又让人去催了催造办处,要他们加紧改进玻璃, 必要时可以请几个炼丹道士帮着参谋参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玻璃窗折腾出来, 想到这里, 张羡龄叹了口气。值夜的梅香听见动静, 问:“娘娘可是要起了?”“起了。”梅香走到帘幔边,将帘子挂在金钩上。外间的宫人瞧见这信号, 有的端起攒金雕凤盆、有的拿牙刷、有的拿香露,排成一列,进到内室来,伺候中宫娘娘梳洗。已至冬日,清水洗净脸之后, 一个宫人奉上一块滚滚的热毛巾,替张羡龄热敷。梳头的时候,周姑姑也进殿来了,张羡龄一见她就问:“昨夜寿儿睡得可好?”孩子的大名叫厚照,小名则是一个寿字,取“唯愿吾儿平安长寿”之意。周姑姑笑道:“还行,虽说夜里还是老样子哭了一回,但杨乳母喂奶之后,小皇子又沉沉睡去了,方才我出来的时候还在睡呢。”照料孩子的人很多,她尚未生产时便备齐了,小一个班的人数,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张羡龄从生产的时候便搬到了昭和殿旁边的一处小殿,西暖阁为产室,东暖阁为做月子的地方。小殿与主殿之间特意打通,修了一条室内道路,以便往来。在张羡龄喂了几日初乳之后,寿儿就被抱到主殿的婴儿房,饿了有乳母喂奶,困了有保母哄睡,醒时有慈母念绘本故事,加上夜里有朱祐樘照料,白日有金淑看顾,被照顾得十分周到。正因如此,张羡龄全无后顾之忧,只一心一意调养身体,安心休息,精神好就去逗寿儿玩,恢复的格外迅速。虽然穿衣还是要戴束腹带,但吃喝行走都已如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