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都市小说>名士> 第3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节(1 / 1)

拓跋六修发自真情实感的表示:【以后密封性高的换个车吧?】“……好。”卫玠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以后我儿子要是敢裸奔,一定打他的生活不能自理。”魏晋这个时期实在是太魔性了,必须严防死守。拓跋六修的内心突然有些酸涩。第51章 古代五十一点都不友好:卫玠到了乐广家时,乐广和他大儿子还没有下朝回来,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则在准备动身,和卫玠打过招呼后,就相携乘坐着不同马车去官署上班了。因为要上朝,洛京不同官署、不同级别官员的点卯时间,都不太一样。以乐家为例。不说醒来的时间,只说去官署的时间。最早的,自然就是乐广这两个至今还没能混到上朝级别的儿子。其次是乐广的大儿子乐凯,他有了上朝的资格,但是下朝之后就要匆匆去官署报道了,他必须赶在官署的大佬们到官署之前,勤勤恳恳的开始一天的工作。最后才是乐广,他和朝中其他各官署的一把手一样(好比卫玠的祖父卫瓘),下了朝后,有时会被皇上留下开小会,有时则会和同级别的同僚寒暄一二,再悠悠然的回家吃个饭、喝口茶,换身官服,顺便还有足够的时间考校小辈的功课。有孩子的看孩子,有学生的看学生。直至无事可做,才会去府衙逛一圈,然后就可以吃中午饭了。王济二舅更干脆,吃了中午饭才去。他如今已经再一次成为了河南尹,天知道他是怎么做到不被朝臣弹劾的。卫玠是个很自律的人,老师不在,他就自习,写写字,看看卷轴,把他昨天回家写功课时遇到的问题整理一下,等乐广一会儿回来好一起问。乐广从来都不需要担心卫玠会偷懒,甚至有时反倒要劝卫玠学问随时都可以做,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日上三竿了,乐广还没回来,估计是又被晋武帝留了下来,这种“拖堂”最近时有发生。晋武帝比历史上多了七年的寿命,如今真的已经是病体沉疴,行将就木了。但是如今的这个晋武帝,却与历史上那个在晚年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他有很大的不同,他越是病着,反而越开始积极理政。卫瓘、王戎、和峤、张华、乐广这些肱股之臣,也就基本很少有在正点下朝的。卫玠写完又一张字,便打算坐下休息一会儿了。字练多了有个最大的不好就是,心理上容易完形崩溃。简单来说就是,写着写着会突然觉得这些字陌生到连它妈都不认识它了。“完形崩溃”这个词卫玠是从柯南里学来的,他总是会从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学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拓跋六修想起了卫玠当初一本正经的从日漫里找和他关系的解释,当时他还真的信了。如今想来……简直黑历史。在卫玠小坐,捏着鼻梁休息时,忽然有乐府的下人来禀报,有客人造访。那人是是乐广的老朋友。这已经是这位客人今天来的第二次了,看上去面目凄惶,他们实在是不好意思再请人家回去,于是就想着来请卫玠拿个主意。拓跋六修皱眉,这哪里是来问意见,根本就是想让卫玠作陪吧?他很是不满的瞪了那下仆一眼。卫玠却已经先一步点头应承了下来,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乐广的妻子带着体弱的小女儿在京郊居住,如今的乐府也没个正经儿的主人在,卫玠作为乐广的学生,自觉弟子服其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拓跋六修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跟在卫玠身后充当背后灵。客人被请到花厅,看到卫玠时,当即便正愣当场,好一会儿才喃喃自语道:“我这是已经死了吗?”“……哈?”卫玠看对方憔悴的样子,一开始还以为是个身体不好的,这会儿才发现原来是个脑子不好的。他赶忙招呼对方坐下,自认为自己对付傻……智商上有残疾的人士还是很有一手的。好久不曾出场的司马衷,在东宫中打个喷嚏。在卫玠好一番解释之后,那人才接受了“自己没死,卫玠也不是自己遇到的什么神仙”这个事实。满脸的害臊之情,不断的给卫玠道歉赔罪。卫玠也只能不断说我不介意啊。来来回回,反复数遍,卫玠说的都快崩溃了。“还没有自我介绍,我是老师的学生,卫家三郎卫玠,无字,您直接唤我的名,或者三郎就可以。”“我知道,我知道。”中年大叔点点头,很高兴能和卫玠揭过此前的一篇,开始一个新话题,“我前段时间来看彦辅(乐广的字)时,还听他说起过卫公子,容貌天下无双,才华更在容貌之上。更是听说您在总角之时,就已经在思考庄周梦蝶,梦蝶庄周的玄理,并因此生了病,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早慧之才,但是也要保重身体啊。”这次轮到卫玠红了脸。因为这事儿就是个乌龙。历史上的卫玠,确实是在总角之时,因为思考梦与现实与宇宙这种完全不该是六、七岁孩子能想到的问题而想的生病了,但卫玠本本不应该也这样,毕竟他是个成年人,不会钻这种哲学上的牛角尖里。但是吧……也不知道是历史的惯性,还是就是这么寸,那日乐广刚给卫玠讲了庄子梦蝶的一段,第二天卫玠就病了。病的原因卫玠不太想说,反正蛮丢人的。等乐广得知卫玠病了之后,便亲自上门来探病,卫玠不想老师知道他的黑历史,就急中生智编了个理由说是自己怎么都想不通梦到底是什么。乐广告诉卫玠,梦就是想。卫玠很自然的就顺着历史开口道:“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感受过的东西,却在梦里出现了,好比庄子觉得自己变成了蝴蝶,可他从未真正感受过蝴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这怎么可能是日有所思呢?”“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虀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玠后来病了一段时间才好,等他重回主流视野,才发现因为他老师的感慨“此儿胸中当必无膏盲之疾”,和自家舅舅的卖力宣传,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件事了。神童之名愈演愈烈。“膏肓之疾”这个词也再一次应运而生。如今被人旧事重提,实在是有些羞耻py,卫玠只能道:“过誉,过誉。还不知道您来找老师所为何事?”那人一提起这件事,就再一次变得愁眉苦脸起来:“我快死了,想在死前最后来看一看我的朋友。”卫玠一愣,他还真是看没出来啊,对方是很憔悴没错,但是看上去比他可健康多了。不等卫玠问,那人就自顾自的把前因后果都交代了出来。前段时间他来乐广家做客,不仅和乐广说了乐广的得意门生,还承蒙乐广给他酒喝,但是喝了几口后才发现酒中有蛇,等回家之后就得了重病。卫玠虽然面上没有表现出来,但内心已经满是黑人问号脸的表情包了,因为他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耳熟啊。就在卫玠正准备出言安慰对方“生死有命”时,忽然看到花厅的墙壁上正挂着一张角弓,就在那客人的背后。“!!!”卫玠觉得他懂了,先试探性的问了一句,“您上次来,也是坐在这里喝酒的吗?”“是啊。”客人不疑有他,点点头。卫玠基本已经破案了。他没有多说话,只是叫来下人,又给那人上了那天一模一样的酒杯和酒,在那人不甚理解的眼神中,劝对方举杯。等对方拿起酒杯惊呼出声时,卫玠才道:“这蛇与您那日看到的一样吗?”“是的,是的,就是它。”卫玠起身,接过酒杯,当着客人的面把酒杯翻了个,将酒都倾倒了出来,除了酒以外,根本没有蛇。确定对方看清楚了,卫玠这才给那人解释了一下,墙壁上挂了一张角弓,用漆在上面画了蛇,那人所谓的杯中之蛇,其实是墙壁上的弓箭投射在酒中的倒影。也就是……杯弓蛇影。那人几次反复尝试,这才信了卫玠的话,心中豁然开朗,感觉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整个人都重新活了过来。卫玠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竟然真的能与历史典故如此的贴近,也是第一次知道,杯弓蛇影这个故事竟然是真的,真的会有人疑神疑鬼到这种程度!等乐广回来,客人把卫玠一顿恨夸。但是直至他走了,卫玠都不知道那人到底是谁,真的是个冒失到可怕的人。卫玠再一次被“天才”了,他哭笑不得的都不知道自己该不该高兴。第52章 古代五十二点都不友好:送走客人后,乐广就招呼卫玠回了花厅坐下,一不讲学,二不论政,只看着卫玠长吁短叹,看的卫玠都发毛了,乐广才道:“你也大了,有些事该让你知道了。”这是一句很有歧义的开场白,放在电视剧里往往就代表着一大波狗血正在靠近。而且大多都是你其实不是你妈or你爸生的之类的话。卫玠在心里告诉自己,不不不,肯定是你理解的姿势不对,你老师这么高洁正经的人,才不会和你讲什么家族辛秘,野史八卦呢。还记得吗?你是胎穿啊,你确实是你妈亲生的啊!乐广不知道卫玠看似平波无澜的装逼表情下,藏着怎么样一个脑洞,只是按照他的步调道:“你祖父和舅舅主张不应该告诉你,但我却觉得你应该知道。”卫玠:老师,你知道你越说越有歧义了吗?再这样下去,我都要开始脑补男男生子了啊!拓跋六修:……你真的是个直男?幸好,最后的结果并不是男男生子,而是画风突变的朝堂政斗。“皇上要对国子学和太学进行整改,有人借机发难,言你祖父当年曾上书‘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卫家子孙肯定愿意堪当表率。”卫玠的祖父卫瓘,是个哪怕没有《晋书》,也像是穿来的神奇人物。在没得到《晋书》之前,他就曾和当时的太尉一起对晋武帝上书,表示九品中正制只是权宜之计,实非长久之道。以贵为品,于民生不利。虽然因为种种政治考量,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还是延续了下来,但卫瓘此举却也在不同的人心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官。只不过因为提议最终没能成行,这才没有世家针对卫瓘。如今晋武帝突然抽风,又重新重视起了多为寒门子弟就读的洛阳太学,不少觉得自己的既定利益被冒犯了的世家就不干了。说这些之前,就要先介绍一下国子学和洛阳太学之间的区别了。国子学和洛阳太学都是官学。但洛阳太学的历史更悠久一些。始自汉朝,是古代历史上第一座由中央设立的国立大学。生员混杂,士庶皆有,曾达到过三万人同时就学的浩大规模。为东汉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政治人才。三国之后,曹魏复立洛阳太学,大体上沿袭汉制,仍不分士庶,想要继续延续洛阳太学的辉煌,为朝廷选官提供人才和便利。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却没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曹魏时期的社会已与汉朝有了很大的不同,世家门阀骤然崛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足以抗衡皇权的特殊群体,他们世代有别与众,已经习惯了自己高人一等,根本不想和寒门在混在一起。当然啦,这些高门给出的理由,肯定不可能是“我就是看不起你们这些乡巴佬”这种槽点满满的话,而是扯了一层寒门基础差、与世家子弟的起点不同、难以一起接受同等教育的遮羞布。世家子弟耻与寒门为伍,多读家学,很少再有人去就读太学,官学名存实亡。等到了司马晋时期,晋武帝想重振官学。作为一个脑洞帝,他为了解决学校有名无实的情况,就于咸宁四年,在洛阳太学之外,又另设了个国子学。对世家子弟表示,表示既然你们不想读太学,那就都来读国子学吧。晋朝的社会就这样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的双规制度。大家默认了一个潜规则,世家高门、五品以上官僚的孩子,去读国子学;寒门地主、六品以下官员的孩子,只能选择太学。历史上,晋惠帝痴傻,朝政被贾南风、诸王以及世家出身的大臣所把持,他们干脆就直接把这个略带歧视的潜规则,变成了明文规定。你再有才又怎么样?只要不是世家,那就对不起了,我们不带你玩,打死不带。这为以后的历朝历代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长达千年之久。明文规定的歧视,和潜规则里的歧视,虽然都是歧视吧,但很显然前者的杀伤力更大。好比这让世家的权利进一步扩大,给高门子弟造成一种,反正无论如何我都能上官学,都能当官的人生错觉,那他还努力什么呢?想不懒惰都不可能;也好比,以前没有明文规定时,遍地世家的国子学,就像是吊在寒门眼前的一根胡萝卜,让不少甘于忍耐的人觉得,他们没有进国子学,只能说明他们不够优秀,不够勤奋,而不是制度有问题。但是当他们被明明白白的告知,你再优秀、再努力也没有用……这种进身无望的绝望,会让不少人开始琢磨“另辟蹊径”,好比另投明主,造个反什么的。历史上的西晋,就像是个不断添加各种矛盾的火药桶,只缺一根火柴就拉着所有人陪葬。如今的西晋嘛,司马衷还没上位,晋武帝余威犹在,所以矛盾还没有那么激烈。晋武帝也已经在有意识的控制这种阶级的不稳定,觉得不能再任由国子学和太学这么对立下去。当然,他还没有什么人人生而平等的伟大情操,他只是觉得朝堂上的世家权利太大了,他要扶植出一个政治团体来与世家玩平衡游戏。那么,这个团体从哪里来呢?晋武帝这才从记忆深处挖出了曾经煊赫一时的洛阳太学。日趋年迈的晋武帝,有着很多老年人都会有的毛病,倔强,小孩子脾气,说风就是雨。他商量也没商量,就一拍脑门的在朝堂上提出了要对国子学和太学现状进行改革。但是,全天下不止晋武帝一个聪明人,更不用说晋武帝也不太聪明。世家多敏感,在他们看来,国子学和太学并不仅仅是两个官学那么简单,在某些世家眼中那几乎已经代表了晋朝的士庶之别。晋武帝提出改革,不难让人联想晋武帝这是不是要对世家动刀。简直是捅了马蜂窝有木有。于是,不等晋武帝表示“至于如何改革,诸卿可以开始商量了”。朝堂上一大半数的世家就已经呵呵以对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