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都市小说>名士> 第82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2节(1 / 1)

除此以外,楚王还失去了一些别的。好比,王位。也不算是彻底失去了,只是提前由他儿子楚王世子继承了。楚王世子年幼,特允其在京中与皇子一同学习,不用千里迢迢去封国受罪。这个情况很显然就是卫家替楚王世子活动出来的结果。兵权也被朝廷收回了。朝堂上的一应老臣,都默契的忘记了还有把兵权换个王爷指派这回事。你看,判的真不算严重吧?至少楚王还活着,他依旧能享受着一个皇族该有的供奉,只不过是没有了兵权,没有了王位,也没有了自由而已。楚王:……而已?作者有话要说:命运对楚王笑了笑,再说下去,小心还会失去点什么。楚王:……第110章 古代一百零一十点都不友好:说起来,拓跋六修同学最近在做什么?卫玠刚入宫的时候,拓跋六修对卫玠是寸步不离的,生怕他有个好歹,吃饭的时候也是不断叮嘱卫玠,不是要他和晋惠帝一起,就是和晋疾医一起,反正不能让卫玠落单。吃饭喝水前必试毒,这个倒不需要卫玠要求,因为不管是晋惠帝还是晋疾医,他们都有这样吃饭先试毒的好习惯(什么鬼?)。甚至,晋惠帝曾一直以为“吃饭先毒”是吃饭前必须有的规矩,就像是“饭黍毋以箸”一样。饭黍毋以箸,吃米饭的时候不要用筷子,要用汤匙。是的,吃米饭在这个时候是要用勺子的,不仅不能用,用了还会被当做不懂规矩礼仪的代表。卫玠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对此十分不理解,后来慢慢也就适应了。晋惠帝后来还是和卫玠接触多了才明白,原来不是所有人吃饭前都要试毒的。抢在他作死的嚷出他也不要试毒这个环节之前,卫玠先忽悠他相信了这是属于太子和皇帝必须做的事情。晋惠帝一脸深沉:“当皇帝还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呢。”群臣内心:陛下真是意蕴深远。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认定一个人是傻子的时候,不管他做什么,哪怕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事情,也会觉得对方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而当你认定一个人善于扮猪吃老虎,其实十分聪明的时候,那么哪怕对方只是喝一口水,都能多重解读出不同的深意。晋惠帝如今遇到的情况就是如此。过去哪怕他多说一句话,都会被鄙视为傻子;如今哪怕偶尔真说了一两句傻话,在别人眼中也肯定是有背后很深层次的意义的。对此,卫玠身边的人自然是喜闻乐见。咳,说回拓跋六修同学。见东宫一帆风顺,拓跋六修这才稍稍拓展了一下自己的活动范围,看了不少宫中八卦,看完就正好当做谈资拿回来和卫玠分享,打发时间。再后来晋惠帝移宫,所有人都觉得卫玠该回卫家了,只有晋惠帝不这么觉得。所以,卫玠这宫就没出成。卫玠反而像是晋惠帝的其他行李一样,被一并完好无损的搬到了含章殿。含章殿其实是主殿的名字,整个宫宇很庞大,星罗棋布,整齐有序。含章殿不算是后宫的范畴,晋武帝时期偶尔也会有近臣在此小住,如今嵇绍也住在这里,所以朝臣对于卫玠的存在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是人就会知道,晋惠帝对嵇绍和卫玠的依赖,已经到了寸步不离的程度。也不是没有人没怀疑过晋惠帝和嵇绍之间有没有什么皇帝和大臣之间不得不说的二三事儿……只是,即便晋惠帝真的和嵇绍有点什么,那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搅基放在其他朝代肯定见不得人的,但是在魏晋,这就是个潮流,是个雅事儿。只要不耽误结婚生孩子,谁管你。至于卫玠……这就是卫玠如今这个年纪最神奇的好处了,从世家娘子的角度来看,他已经是个小大人了,到了可以议婚的年纪,但在大部分大老爷们眼中,这就是个还没开过荤的孩子,再加上卫家上下那种严谨端方的家风,以及卫玠个人长相上的圣上不可侵犯感,很少会有人往偏了去想卫玠。简单来说——还是看脸啊。等卫玠在含章殿住下,越来越没什么危险之后,拓跋六修就变得经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了,总是行色匆匆。因为拓跋鲜卑的祭巫终于秘密入京了。秘密,却不低调。还是如当年那样,打着胡商的名义,长长的驼队,累累的货物,张扬,却并不算引人注目。因为京中不少商人都是这般。哪怕晋武帝去世了,如今也过了快一个月,老百姓该怎么生活还是要怎么生活的:婚丧嫁娶需要停一停,但日常所需的日用品买卖还是要有的。拓跋鲜卑的这个祭巫确实有几手本事,他能看得见拓跋六修,不像是卫玠那般真楚,却也隐隐约约能够看见一个轮廓,不过交流还是需要拓跋六修入梦。目前,拓跋六修和祭巫正处在双方互相试探的阶段,这俩人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性格,也因此,不是拓跋六修随便上嘴皮子碰下嘴皮子,祭巫就能够相信他的。拓跋六修在不确定祭巫真的能给他一个身体的时候,他也不会随便透露更多东西。所以,这个试探进行的特别缓慢。反倒是拓跋六修的那个弟弟,要对拓跋六修信的更多些,拓跋六修时常被这个现实讽刺的不想说话。不过,拓跋弟弟也不真的是个什么纯善的人,他接触拓跋六修也有他的目的,好比趁着和拓跋六修聊天的时候,各种打听卫玠的情况。拓跋弟弟看不见拓跋六修,却能感觉到。而这种感觉,之前他只在卫玠身边感受过。拓跋六修没有承认,却也没有否认,只是继续和他们打着哑谜。反正因为晋武帝的骤然死亡,短期内他的这位弟弟是别想离开洛京了。他的是时间和他们慢慢磨。这一日,拓跋六修再次从外面和祭巫试探完回来,顺便给卫玠带来了一个消息。【广陵王最近吓的惶惶不可终日。】“呵,他活该。”比起楚王,卫玠还是更讨厌广陵王一些。别以为他不知道广陵王私下里一直把他姐看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脸可够大的。卫玠住进宫里之后,卫姐和栆哥的信就没那么好送进来了,但是也会有,只是时间上要更慢一些而已,并且需要经过审查,指不定被多少人看过。幸好只是家书,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卫姐和栆哥初到任上没多久,就遇到了晋武帝驾崩,纵使别人想整什么幺蛾子,也不太有那个作案条件,短期内来看是一切都好。栆哥因为知道卫玠如今的住宿情况,来信也变得中规中矩,没把他卫仲宝特别八卦的一面展现在众人眼前。不过,耐不住寂寞的他,还是用暗语隐晦的问了卫玠一下,广陵王怎么还在外面蹦跶。卫玠很纳闷,他哥怎么能这么八卦?都远离京城了,这些事儿到底是谁告诉他的?!不过,腹诽归腹诽,在回信里,卫玠也隐晦的回了栆哥,阿翁心里有数。广陵王并没有在楚王被审判的时候一并问责。这倒不是卫家弄不死他,又或者是忘记了他,而是卫老爷子发现拿这货钓鱼,真是太tmd管用了!之前在调查广陵王与楚王勾结的时候,卫家派出去调查的人意外的发现,和广陵王私下有联系的并不止楚王一个。也不知道是广陵王自己勾搭的,还是人人都想利用一下人蠢又好骗的广陵王,广陵王的人脉比卫老爷子想象的还要广一些。卫老爷子都不需要怎么试探谁有野心,又或者谁近期内就准备动手,单只看谁接触了广陵王就可以摸到不少消息。所以,广陵王就这样“幸运”的没有被楚王抖出来。楚王一开始还想提醒广陵王这里面有问题,结果蠢货广陵王害怕楚王最终还是会把他给供出来,主动作死,跑去楚王府,拿楚王世子威胁了一通被软禁起来的楚王。楚王:……麻痹的,老子倒是要看看日后你会怎么死!楚王长这么大,还没被谁如此威胁过。他怒极反笑,假装答应下了广陵王的要求,并把提醒他注意卫瓘的话变成了:“我学过一些医术,那日在殿下见羊皇后,也不知道她自己发现没有,她好像怀孕了,应该是在父皇驾崩之前有的,再多一段日子,这孩子可就要稳住了。殿下您要小心啊,这是来自叔叔我最后的‘善意’。”楚王和他的幕僚岐盛学的一样善于挑拨人,他对囚禁了他的晋惠帝没好感,对广陵王也没好感,索性就开始了继续挑拨,想看他们两败俱伤,痛不欲生的表情。顺便一说,岐盛因为楚王的事儿,已经被干脆利索的弄死了。这个很好理解,对于皇家来说,主子犯错,永远都不可能是主子真的错了,而是身边的人教坏了他们。不管主子会不会死,这些身边出坏主意的人肯定必须死。贾谧倒是因为帮着楚王世子而躲过一劫,如今正在继续帮着楚王世子,好比小心翼翼的掩盖了他们做过什么之类的。楚王虽然被软禁了,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要是一个不小心让他知道他是被他儿子给坑了,他肯定也不会让楚王世子好过的。贾谧为了自己能好好活下去,也会尽力帮着楚王世子,彻底扫清一切证据。这边听了楚王话的广陵王,立时就慌了,他和他阿娘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皇后有孕,嫡子还会远吗?有了嫡子,他广陵王又算什么?广陵王走了没多久,汝南王就来到了。汝南王单纯就是来嘚瑟的,他大概是所有人里最恨楚王的了,也是觉得宗正府判的太轻的人。但是没办法,他要在新帝面前卖好,知道新帝是个对自家人心善的,便不能显得自己太暴虐。所以,汝南王选择了软禁楚王,然后用三天两头的来刺激楚王作为消遣。“大侄孙,你说你辛苦谋算为的是什么?不外乎我屁股下面的这个位置,但是你猜怎么着?”楚王看着他得意忘形的叔公嗤笑,心想着日后有你哭的时候,嘴上也乐于配合,想多从汝南王口中听到更多外面的消息:“怎么着?你依旧坐的好好的?”“错错错,这种显而易见的事情,说了又有什么意思呢?”汝南王摇头晃脑,环胸,终于不卖官司,扔下了重磅炸弹,“你辛苦谋划,没得到的东西,有人请辞了。你说你要是能等个几个月,对方一请辞,你不就顺理成章上位了?何苦有今时今日。”本来好好坐在那里的楚王,一下站了起来,面目狰狞的看着门外的汝南王:“你说谁请辞了?”他辛苦谋划,想要却没得到的东西,原来只需要等几个月,就有人主动放弃,他就可以得到了?“不管是谁,你现在也得不到了,不是吗?”汝南王快意极了,他来刺激楚王的目的终于到达了。然后,汝南王就笑着离开了王府。没告诉楚王想知道的答案,他当然是故意的,他憋死他个小兔崽子!第111章 古代一百零一十一点都不友好:辅政大臣谁请辞了?这个问题其实挺好猜的。毕竟辅政大臣一共就四个。汝南王:刚刚大仇得报,肯定不会主动辞职,除非他疯了;王济:作为西晋第一蛇精病,他倒是有可能干得出来这种抽风的事情,但王家和他老婆常山公主肯定不会同意他当甩手掌柜的,所以不太可能是他。卫瓘:在卫家的下一代还没有办法顶上来的时候,卫老爷子哪怕再年迈,也会坚持下去;所以,只剩下最后一个人选了——王戎。是的,王戎正是第四位辅政大臣,他的请辞既在情理之中,又在众人的意料之外。这位年少时,和另外六个基友组队出道,弄了个红透魏晋半边天的偶像组合——竹林时代,额,不对,是竹林七贤的名士,其实一直都是个让人看不透的人。最起码对于卫玠来说是这样,因为他所了解的王戎形象,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卫玠对王戎的第一印象是,王济总爱夸他的那句,我妹子似王戎早慧。王济这话的重点肯定是在夸卫玠的,但顺便也是在无形中捧了王戎的,王济骄傲又毒舌,嫌少有能真正折服他的人,而王戎很显然便是这个很少里的一员。后来,卫玠无意中听过王戎夸王济是“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简单来说就是,王戎觉得王济如瑶林琼树那样出众。卫玠表示:两个中老年大叔这些互夸,这的不害臊吗?再后来,卫玠从拓跋六修口中知道了王戎夸人的基本套路,也就知道了这不是王戎和王济夸张,夸起人来不要命,而是这个年头的文人夸人都是这种夸张范儿的,什么词儿好,就往上堆砌什么,习惯了,也就不会觉得脸红了。好比王戎夸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夸“荀勖”是“谓裴頠拙于用长,荀勖工于用短,陈道宁纟畟纟畟(谡谡)如束长竿”。哪怕见到一个酒垆(酒店、酒肆)追忆往昔,说话的风格都是“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讲真,在流行四六骈文的年代里,卫玠真的是长了不少见识,原来夸人还能这么夸。咳,卫玠对王戎的第二印象,是王戎和卫玠已故的二姨夫和峤一样,以抠门出名。就是那个卖李还要钻了核的,生怕别人栽种出好李,让他家的李没路可走。(……)但紧接着,因为王济与和峤的砍李树事件,卫玠对王戎却又有了翻天覆地的新认知——孝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的典故尤言在耳,卫玠自己也真真切切经历了只因为王氏和王戎的母亲交好,吝啬如斯的王戎就可以眼睛都不眨一下的送上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李园,帮着王家和王济解围。与王衍、王戎真的结识之后,卫玠又发现,王戎真不愧是竹林七贤,谈吐幽默,清赏简要,足以对得起他被历史书记载了一笔又一笔的文坛大咖的身份。竹林七贤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这就是七个避世的高人。但其实竹林七贤虽然都好玄学,但在政治倾向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好比嵇康和阮籍就是最符合大众印象的那种,他们始终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放弃礼教,返璞归真),对被司马集团所控制下的魏朝,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无论你征召我多少次,都对不起了,大爷我就是对那些功名利禄没兴趣。竹林七贤中的向秀,则主张自然与名教合一,在嵇康一曲广陵散自此终结血洒刑场后,向秀选择了被迫出仕;阮咸也选择了出仕,却和向秀一样,不为晋武帝所重用;山涛四十岁的时候选择出仕,投靠了司马师,一路扶摇直上,位极人臣,可惜,司马师大业未成就病死了;唯有王戎,历经几朝,在风雨飘摇中,地位始终超然,他也是竹林七贤中活的最长的,七贤的子孙后代在他和山涛的帮助下,都不至于混的特别惨。卫玠想起他曾听过的有文人对王戎的不屑,觉得竹林七贤中就王戎功利心最重,又贪财吝啬,实在是堕了竹林七贤的名声。但卫玠看到的却是,潇洒走完人生路的阮籍和嵇康等人的子孙后代,都是王戎和山涛在照拂。嵇康虽然是因为得罪了钟会被构陷而死,但他死时确确实实是背负着罪名的,他的儿子嵇绍当时还是个孩子,他将嵇绍托付给了山涛,山涛对嵇绍视若亲子,真的抚养嵇绍长大成才,于是有了“嵇绍不孤”的成语典故。但是山涛也早早的去世了,历史上嵇绍能以罪臣之子的身份,混到晋惠帝身边当侍郎,走的能是谁的路子呢?只能是王戎的。在这个平行世界,也是在王戎和卫瓘的帮忙,才成全了嵇绍的今时今日。卫玠实在是不能理解那些背后说王戎不是的人的想法。在卫玠看来,谁也没有立场去说竹林七贤当年的分道扬镳孰对孰错,嵇康、阮籍成全了他们心中的高义,王戎、山涛则照顾了所有人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不至于没有活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