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都市小说>领导的真功夫> 第11章 领导的艺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领导的艺术(1 / 2)

中国人喜欢艺术,

却不欣赏权术,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

艺术与权术的分野,在心正与不正。

心正,是艺术;心不正,便是权术。

领导者诚心诚意地运用各种技巧,

我们会认为他相当艺术。

领导者心不正意不诚,

我们就认为他玩弄权术,不怀好心。

领导者没有单纯的对或不对,

要看技巧运用得艺术不艺术。

虽然说动机看不见,不容易辨识。

但是中国人的眼睛很厉害,不久便知。

不用权而造势

中国人一提及“权”,多半会加上一个“限”字。“权限”的意思,是任何人所拥有的权,实际上都相当有限,所以最好不要用权,否则有限的权,一下子便用光了。对方尊重我们的权,这时权才有力量。对方若不尊重,我们就算有权,又能奈何?下属大不了辞职不干,领导又有什么办法?就算是国家的刑法,遇到民众不畏死的时候,亦属徒然。

管理学家佛兰区和雷文指出,权力有五个主要来源:一是法定的职权;二是控制给予多少报酬的权;三是居于对方恐惧感而来的控制权;四是追随者确认领导者的参考权;五是个人喜好,包括自己的专业、努力及兴趣,以及职位对事务的影响。

无论是法定的,或是个人声望所带来的影响力,使用起来都容易引起对方的抗拒。换句话说,不使用权力,就不会产生无力感;一动用权力,就很容易产生无力感。权是用来使对方自动尊重的,不是自己主动来使用的。

领导者最好自认有责无权,只是善负责任,并无什么权力,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尊重。时时表示自己拥有权力,不但招来很多请托和诉求,难以满足时纷纷表示不满;而且令人妒忌,成为破坏、中伤的目标,也很不利。明明可以解决的,但要说问问上级的意见。即便具有代表上级的身份,也要客气地说明回去再向上级报告。这种话传到上级耳中,必定更加信任。同时也减少对方的高度期待,降低大家的妒忌,对自己甚有助益。

权限的大小,全凭自己如何妥为运用。用得好增大,用得不好也会缩小。可大可小,取决于我们的上级。其要点如表11.1。

(插入表11.1)

中国人主张:形势比人强。领导者不用权,却应该努力创造有利的形势,使被领导的人,自动自发,在不知不觉中尊重领导者的权力。

例如,中国人大多明白“先说先死”的道理,因此推来推去,躲躲闪闪,都

不愿意先说。然而,最后还是有人先说,这个人是谁?答案十分简单,居于劣势的,不得不先说;居于优势的,当然就有办法不先说。

优势的人不先说,劣势的人只好说。优势的人不做,劣势的人不得不做。优势的人希望自动,劣势的人就会自动。优势的人不用指示你要尽力,劣势的人必然尽力。

这是什么道理?形势所逼。领导者只要造成自动自发的形势,追随者心里明白,自动才吉,不自动必凶。凡是自行选择的,便是自愿,亦即自动自发。其要点如表11.2。

(插入表11.2)

如何保持优势,固然是领导者十分重视的事情。但是形势是动态的,时时可能变动。万一领导者身陷劣势,又该如何处置?这时找一位中介者,应该是可行的途径。领导常常请托某甲,去劝导某乙,便是发现形势不利,不方便直接向某乙说明,却不能不让某乙知道,这才以某甲为中介,来扭转形势。中介人士,必须慎选合适的,以免中介不成,反而生出枝节,添增麻烦。一般的原则,以某乙所信赖的人为优先,因为某乙比较容易接受他的劝解。然而这位中介者的品德修养,也要多加考虑,至少不致趁机添油加醋,或者离间破坏。平日多考验,需要时才能寻找到合适的中介,这再一次证明知人之明的重要性。

领导者喜欢用权,追随者一心等待授权,结果都很不愉快。领导者不用权,却能够因势利导,追随者既不越权又不失责,这才能够皆大欢喜。人很难改变别人,也很不容易改变自己。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知己知彼。知彼不易,知己更难。知了之后还要进一步建立有利的形势。形势随时在改变,所以领导者的形态,也应该因时而制宜,不可执一不变,便是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

机动调整气氛

最佳的领导形态,根本不存在。有人说“专制最好”,对,也错。有人说“民主最好”,对,也不对。应该专制的时候,就专制;应该民主的时候,便民主。这种适时调整的做法,事实上比较合理。

调整的因素很多,好比领导者自己的性格,每一个人都不相同,而且也很难改变。譬如追随者的素质,有的喜欢讲理,有的必须动之以情。还有所任工作的

性质,紧急事情火气稍微大一些,大家都能够忍受,大小事一律发火,大家就不服气。当时当地的特殊背景,入境必须问俗,而且要顺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另外上级领导者的要求也很重要。有些人明知施压无效,却一直盲目施压,主要是做给他的上级领导者看的。只要就有关因素,加以分析、比较,然后综合起来,就可以找出当前合适的领导形态。但是,时空一改变,就应该跟着再调整。

如果是副的领导人,首先要体会正领导人的作风。不能够和正领导人相处融洽,很容易发生摩擦而被冰冻起来。因为一旦引起正领导人的怀疑,所有“能者多劳”,都将变成“大权独揽”而遭冷落。特别是副手的学识、经验胜过正领导人的时候,更应该秉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态度,以免令正领导人不安,导致自己也不能安。有任何意见,最好少用决定性的语气,多以商讨性或陈述性的口气,由正领导人做决定。一切对外发表,或当众宣布的文件,都应该以正领导人的名义。处处抬高正领导人的地位,时时尊重正领导人的职权。替他处理一些比较不重要的事,较为妥当。其要点归纳如表11.3。

(插入表11.3)

领导者是人,难免有喜、怒、哀、乐之情。例如发火,便是很难避免的一件事。理论上,领导者应该心平气和,保持理性来沟通;实际上,领导者往往忍无可忍,就会大发脾气。理论上又说应该修养,改掉坏脾气;实际上则是下一次再改,这一次先发再说。发火并不可怕,发火之后不知如何收拾残局才最恐怖。会发火的领导,必须同时学会救火、熄火和灭火,将来才有再一次发火的可能。否则一次发火,便烧得精光,下一次就没得发了。不怕发火,只怕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严重的还会同归于尽,必须格外小心。

熄火、灭火就是变换气氛,使原本十分紧张的火爆场面,变得比较不易灼伤。大家冷静下来,一切求合理,自然出现圆通的结局。领导者要主动地变换气氛,不要弄得十分僵化,把自己逼在死胡同里,动弹不得。机动转换领导气氛的状况,如图11.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