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7节(1 / 1)

作者有话说:大冤种蜀国:毁灭吧。第190章 出兵 ◇◎对蜀国用兵◎燕国练兵一事, 萧瑾还是从顾淮南信中得知。养猪一事告一段落之后,顾淮南便启程回了东京路。此次燕国练兵,也是他同意发现。顾淮南在未发迹前便善于打听。如今整个东京路都归他管, 打听起别国的事儿更是信手拈来。哪怕燕国动作小心, 顾淮南也还是听说了一些风声。他原本有些担心燕国对夏国有不轨之心,不过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对方的目的应当不是夏国, 而是蜀国。若是针对夏国,断不会这般轻慢。此次练兵的规模并不大, 以这规模来进攻夏国,只能是有去无回。萧瑾收到信之后,立马召见朝中大臣。冯慨之等本来还在琢磨如何合情合理地对付蜀国, 如今眼看着燕国先忍不住了,他们哪里能错过这样天时地利的机会?打!谁不打谁就是孙子!张崇明率先出列:“圣上, 机不可失,若是让燕国独吞了蜀国,占据蜀中之地,那对咱们实在是极大的不利。”萧瑾有点犹豫:“兴许人家只是按着惯例练兵, 并未有动手的打算。”王从武却道:“无论燕国是怎么想的, 咱们都一道跟着就是了, 他练兵,咱们也练兵;若是他动手的话, 咱们也不会落于人后。”萧瑾目光落在众人身上, 见他们一个个都是一副战意凛然的模样, 似乎对蜀国已经势在必得了。萧瑾自问自己是个和平分子, 怎么他朝中的这些大臣们确实如此的好战呢?难道他们不知道, 一旦开战, 必有伤亡吗?萧瑾将自己的顾虑和盘托出:“朕从未想过要攻打蜀国,留着蜀国,燕国与夏国之间还有个缓冲地带,倘若连蜀国都没有的,两国直接接攘,分南北之地,那总有一日,咱们与燕国为得兵戎相接。”他虽然同司徒恭私交不错,但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尤岂是他们二人能定的?燕国朝廷若是铁了心与夏国开战,司徒恭能撑到几时?反之,若是张崇明他们非要让夏国动手,萧瑾自个儿恐怕也不能罔顾众人意愿。张崇明还是头一次听到圣上说这样的话,听着仿佛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却又是一派胡言,张崇明便笑道:“圣上所担忧的,不过是夏国与燕国终有交战的那一日罢了。”萧瑾颔首。“只是,燕国显然视蜀国如囊中之物,即便您想留着,燕国为未必愿意,此事绝不是您一人的意愿便能定下的。如今若放任燕国不管,不是助长了他国气焰?蜀国虽小,男丁却有不少,若都归了燕国,燕国实力必定大涨,届时他吞并蜀国又想同夏国出手,咱们便更疲于应对了。不如这次主动插手,与燕国平分了蜀中之地,如此才不至于让他们大占便宜,圣上您说是不是?”萧瑾被他一句话戳中了痛脚。确实如此,就算他想要保下蜀国,燕国为不乐意,说不定人家就想二分天下,最后统一南北呢。原文里不正是这样的走向吗?冯慨之打量了一下萧瑾的脸色,恍惚间好像明白了什么来,他朗声道:“圣上莫不是怕燕国了?”萧瑾身子一僵,谁怕了?他怕什么了?冯慨之却越发笃定:“您应该不会是一直觉得,夏国对上燕国毫无胜算,如此才想保着蜀国将两兵对垒之时往后拖一拖吧?”萧瑾有点恼怒:“朕何曾这么想过了?”冯慨之失笑,就嘴硬吧。不过他也算是知道症结了,冯慨之哭笑不得:“燕国虽说兵强马壮,但如今咱们夏国也今非昔比了,咱们或许兵力谦逊于燕国,但是财力却远胜于他。更不用提,如今江淮之地、两广之地都是远近闻名的大粮仓,又有苏大人如今治理得仅仅有条、初见富饶之相的东北粮仓,更不用说,咱们还有许久不曾拿出来的火炮。如此这般,便是耗着咱也能把燕国给耗死,何必妄自菲薄呢?”王从武一听他说兵力不如燕国,不乐意了:“眼下兵力是稍逊于对方,一两年后,谁强谁弱还不一定呢?”他们不仅有能上阵杀敌的精兵强将,还有一大批能刺探敌情的朱雀军,应了圣上那“无理”的要求,王从武愣是又训练出一批足足有三千人的朱雀军。这支军队一出,绝对能让燕国人喝一壶的。王从武自信满满地道:“圣上实在不必担心打不过,咱们夏国国力蒸蒸日上,多少人真心实意想要归顺都不能的,这回若是收了蜀国之地,您便能知道夏国有多受欢迎了。”王从武足够自信能在这点上压过燕国。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的比唱的还要好听,几乎让萧瑾真的相信夏国已经强大到,能跟燕国平起平坐的地步了。只是他多少还存留了一些理智,知道不能被他们蛊惑。但蜀国看样子是真的没救了,虽然萧瑾不知道他们对蜀国怎么就那么不喜,但诚如他们所言,夏国不能放任燕国毫无节制地扩张了。既然不能坐视不管,那就……打吧。只能对不住蜀国了,不过此番只是换了个皇帝,他们又不弑杀,想必蜀国的民众应当不介意吧。当然,真介意也没用了。萧瑾点头答应,下头的几个大臣全都暗暗窃喜。谁知道他们筹划了这么久,反而是借着燕国的手才最终达成了目的。不管了,反正这回燕国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冯慨之都已经暗暗计划好了,若是燕国存心要打,那他们就跟着;倘若这次只是个误会,他们就跟燕国透露夏国要开征的消息,就不信燕国能忍得住。好在……燕国没让他们做多费心思。从这两个月打听到的情况看,燕国的确有意进攻蜀国,且司徒恭也没打算瞒着萧瑾,所以夏国人打听消息才打听得那么顺畅。为显诚心,夏国朝廷为对燕国透露了一些那就是此次开战,夏国也会鼎力相助。萧瑾每日都在关注燕国与蜀国的动向,至于大军演练及出征等繁琐小事,既要猜测燕国会出多少的兵力,又得担心三国若是交战的话,届时又会生出什样的乱子来,还有林檀。好不容易将几座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才站稳脚跟,就碰到了这样的事。蜀国没了,燕国能放过林檀?似乎不太可能。就是司徒恭不愿意计较,他的追随者也不会放任不管。所以,萧瑾还得忧心如何给林檀善后。但燕国的动作比萧瑾想象的还要快,不过一月功夫,燕国已经准备妥当,欲南征蜀国了。有冯慨之却等人日日催促,萧瑾不得不出兵跟上,生怕晚了半步。第191章 边境 ◇◎危险的蜀国◎这次的出征, 萧瑾总感觉自己像是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他一直以为,夏国目前主要的重心还是得用在发展上面, 哪怕是养猪都比打仗来得强, 但是他的大臣们却不这么想。大军开拔那日,萧瑾对着王从武欲言又止。王从武心里门清,但他知道这回咱还是冷着脸圣上比较好, 所以狠了狠心选择忽视。萧瑾挠了挠下巴,心里有点凉, 转向跟他差不多年岁的简玉衡。谁料简玉衡正望着底下乌压压一片的大军,战意澎湃。若是可以,他不知想踏平蜀地, 甚至还想顺便踏平燕国,替圣上一统天下。只可惜, 如今尚且没有这个条件。简玉衡喟叹:“终于能痛痛快快地打一场了,在京这些日子,可把我们憋坏了。”啧……又一个好战分子。萧瑾不用想,也知道他是什么态度。算了算了, 萧瑾选择沉默。如此大的阵仗, 民间也不至于一点风吹草动都没听说。对于出征一事, 朝廷并没有宣扬,不知道的仍旧不知道, 但是消息灵通的, 一早就知道了是什么个情况。不过他们虽然听说了, 却从不觉得朝廷做的有什么出格的。在他们看来, 蜀国之前对不住他们在先, 明明与夏国素有交情, 却还联合齐国对他们圣上下手,可以说根上就坏了。这样的蜀国,便是灭了也是他们咎由自取,反正错的不可能是他们夏国。如今夏国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比之从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人都是有心的,知道好歹,更知道离了朝廷离了萧瑾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别说这回只是跟着燕国进宫蜀国了,哪怕萧瑾他们真就做了十恶不赦遗臭万年的错事,他们也乐得给萧瑾开脱。更有喜欢看热闹的,直接去赌场来了一盘,堵他们要几个月才能将蜀国灭掉。有人赌半年,有人赌三个月,还有人格外离谱,居然下注半个月就能将蜀国一网打尽。偏偏这些人还振振有词:“如今夏国兵力强盛,打一个蜀国罢了,哪用得着多久?”“齐国从前那般厉害,不也轻轻松松拿下了?蜀国可是连齐国的指甲盖都比不上,算什么?”这样的论调不止在民间有,军中也有。萧瑾听在耳边,对他们的盲目自信表示钦佩。这大概是出于夏国这两年的发展的负面影响吧,兼之对外征战也未曾输过,这才助长了他们的气焰。可萧瑾还没有昏头,知道蜀地那地方易守难攻,没准他们真的要在这儿跌个跟头。也只有跌了个跟头,这些人才会知道谦虚为何物。萧瑾这边已经在往西推进,燕国这边更是加快了进程。对于夏国不声不响地派兵一事,燕国早有预料。司徒恭与贺辞早就分析过了,依照如今这个形式,夏国绝对不可能放任他们单独去攻打蜀国,毕竟,夏国也害怕他们将整个蜀国收入囊中。贺辞这段时间心事重重,蜀地他们势在必得,但是此次战事过后,拿什么态度面对夏国却是一件棘手的事。贺辞甚至还跟司徒恭道:“夏国从前并不好战,如今听闻咱们出兵,也迫不及待跟上,可见夏国朝廷好战之风渐渐起来了,来日未必不会将矛头对准燕国。”光拼兵力的话,贺辞确实是不担心的,但是夏国财力雄厚,粮食充足,又占据长江之险,假以时日,必成大患。若是当初在夏国微末的时候,就一举拿下该有多好?如今便不用费这些心了。当然,也不是每个人能像贺辞一样对夏国满是敌意。朝中不乏有亲近夏国的,闻言便不由自主地替夏国说起了话:“依我看,夏国多半没有这样的野心,丞相会不会误会了?”误会,贺辞淡淡一笑,反问:“你猜,他为何策反林檀?”策反林檀,不过是为了灭蜀国而准备的,若说夏国没野心,谁信呢?任何一个有建树的君王,想必都会有统一天下的野望。对话的那人哑口无言。贺辞转向司徒恭:“夏国不得不防。便是夏国皇帝没有野心,可朝廷里的那些文官武将却不是善茬。”就他所知,那边朝中自宰相到六部尚书,再到底下大大小小的武将,没有一个是好的。贺辞真心实意地建议:“此次灭了蜀国之后,便得早做打算了。”免得到时候被夏国反咬一口。这话他已不是第一次说了,司徒恭每每听此,神情都格外凝重,因为他知道,贺辞的担心没有错。从前在关在的时候,司徒恭便想挥兵南下,占领中原,他看中的地方,其实不仅仅只有齐国,更有夏国。若是当初夏国没有抵得住齐国的进宫,那么燕国恐怕就不是联合夏国挖齐国的墙角,而是放任齐国一举将江南之地拿下,再一鼓作气,将齐国之地、江南之地尽数收入麾下。——突然开窍的萧瑾,是这中间唯一的变数,未来也是他统一路上唯一的阻碍。“你放心,朕心里有数。”司徒恭道。萧瑾说他心里有数,多半是敷衍,可司徒恭却从不敷衍。他记说了这句话,便表明自己已有对策了。贺辞听此才没多言。得了这一句,也不枉费他近日里时常叮嘱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