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节(1 / 1)

这让不少人眼红不已。看到吴普两人还来到这么个很多人根本接触不到的地方直播,有些人心里更是羡慕妒忌恨。等瞧见有人在弹幕里介绍奔雷挑战,他们眼珠子一转,想到一个好主意:捧得越高摔得越狠!既然连业界一致认可的音乐天才都没法通过这个挑战,难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落魄演员真能让百琴堂主人另眼相待?现代社会有多少人又能写又能画而且琴还弹得贼啦好的?难道他真就是苏东坡本人不成?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他们要可着劲吹,吹得仿佛这个“东坡先生”天上有地下无!等会这个“东坡先生”失败了,乐子可就大了!这些人说干就干。先搜出百琴堂那个奔雷挑战的介绍对着瞎吹一通。再找出当初那些参加过奔雷挑战并失败的人明踩暗踩一通。最后表示这些人都是垃圾他们“东坡先生”才是最牛逼的。一群人有组织有预谋地披着“东坡铁粉”的皮去拉踩了一圈,成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那些靠流量为生的营销号和时刻关心自家偶像的粉丝。随着各方人士纷纷下场,清阳博物馆迅速被推到风口浪尖。不少人甚至摸到直播间准备看看苏轼两人这次怎么收场。相比场外的风起云涌、热闹非凡,百琴堂内的气氛却出奇地静谧。吴普和苏轼穿过古色古香的抄手游廊,来到了改造成琴室的正房。正房里头有扇古色古香的紫檀仕女屏风,上头画着手持各种乐器的妙龄女子,从用料、雕工和画工都可以看出这屏风价值不菲。屏风前摆着一架七弦琴,是最常见的仲尼式,琴身通体乌黑,线条简朴大气,颇具古风。苏轼被引到琴前落座。这琴明显是把好琴,苏轼见猎心喜,不等主人发话就先抬手试了试音。音色也叫他很满意。就算借不到百琴堂传说中的镇店之宝奔雷,这把琴对他来说也足够了。左右他不是正儿八经的乐师,对琴的要求不算太高,答应来参加奔雷挑战也只是觉得好玩而已。苏轼转头看向吴普,眼神里的意思是“我好了,你快帮我问问是怎么个挑战法”。吴普尽职尽责地继续给苏轼当起了沟通桥梁。奔雷挑战的规则其实很简单,没有外面传言的那么玄乎,真就是以琴会友。第一关就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的典故大伙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俞伯牙弹琴时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弹琴时想着流水,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想表达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得明明白白。所以这一关的规则是百琴堂的人弹一段曲调表达某种意象或者情绪,苏轼回上一段曲调说明自己听到了什么。只有来回三次都过关了,才算通过第一关。这就很考验临场发挥了。吴普把“高山流水”这一关的规则告诉苏轼,让苏轼准备好了就说一声。苏轼立刻信心满满地说:“我准备好了。”吴普:“…………”吴普把苏轼的话转告给立在一边的工作人员。很快地,一阵悠扬的琴音从屏风后倾泻而出。第17章琴的声音比较小,连弹奏者都需要静息凝神来演奏,吴普等听众自然是一点声音都不发出来。屋里弥漫着一种难言的静谧。观众隔着屏幕都觉得里头肯定连根针落到地上都听得清清楚楚。无人机的收音功能出奇地好,那悠扬的琴曲慢慢飘入所有人耳中,让原本乱糟糟的直播间一下子安静下来。那琴音空灵幽静,仿佛一片片雪花徐徐飘落,天地间只剩那苍苍茫茫的白雪。当你忍不住伸手想接住一片雪花的时候,琴声骤然停了,天地一瞬间变得阒然无声。苏轼回过神来,忍不住拊掌赞道:“好曲!”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不必吴普转述旁人也能听明白。工作人员朝苏轼做了个请字手势。苏轼会意。他手抚琴弦,身姿不由坐得笔挺,少了几分平日里的随意与不羁,多了几分认真。刚才那一曲空灵旷远,仿佛在描绘一幅幽远的雪景,景中无人,琴声之中却有人。这人独立天地之间,孤寂而又彷徨,仿佛不管往哪走都是白茫茫一片,既无立足之地,也不知该往何处去。苏轼弹了起来。他的曲调饱满圆润,起初眼前还是白茫茫一片,细看之下却会发现白雪之中有一枝梅花探了出来。它枝头的花骨朵一朵接一朵地绽放,盛开的花瓣比雪还白,依稀有阵阵幽香扑鼻而来。他弹的是一首《定风波》。这些天他夜里读了不少诗文,有自己的,也有旁人的,他觉得这首《定风波》恰好能回应曲中的迷茫: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首《定风波》是他写的,可他目前还没有写。苏轼从后人的记载里读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背后的故事——好友王巩受他的乌台诗案牵连被流放岭南,歌姬柔奴毅然随着王巩一起去。后来好友归来后他们再聚首,他好奇地问柔奴:“岭南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吧?”柔奴却笑着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他听了只觉不仅自己幸运地交到了王巩这样的好友,王巩更是幸运地有这样一位聪慧通透的解语花陪伴左右。于是他写下了这么一首《定风波》。苏轼从“笑时犹带岭梅香”弹到“此心安处是吾乡”便收了手。外行人自然听不出曲中的诸多变化,可所有人能感觉两段曲子仿佛在一唱一和。有种奇异的契合感。至于苏轼两人弹的是什么曲子、用的是什么指法,外行人就听不出来了。反正要是可以用感觉来评分的话,正在看直播的人都感觉苏轼肯定是接上了!果然,里面传来一声“可以”。吴普耳朵灵敏,一下子听出那是把略带沧桑的女声,对方年纪应当不小。琴声再一次从屏风后响起。这次的琴声厚重而深远,仿佛一座座高山拔地而起,前方道阻且长。可人不能因为山高路远就止步不前,所以琴声越发地雄浑有力,似乎有着不跨山过岭不罢休的决心。琴声戛然而止。苏轼这次略作思量,和了一首《满江红》。这是他读的颇为酣畅的一首词,毕竟知晓了靖康之难后再读这首诗,他这个经历过大宋鼎盛时期的北宋人很难不心潮澎湃。古曲谱用的是减字谱,它有一个特点是不标记曲子的节奏。同样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弹出来的曲调也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韵味。苏轼弹的《满江红》就弹出了洪浑雄壮之感,激昂处仿佛当真能把那险隘重重的崇山峻岭统统踏破!不管是屋里的人还是直播间里的观众,这一刻都莫名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什么高山,什么险峰,根本就不算事儿!等着吧,我马上就要把它踩在脚下!只要是我想去的地方,那就一定能到达!这是古琴能弹出来的感觉吗?吴普只想到欧阳修评价苏轼的那一句“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文字能够做到令人“不觉汗出,快哉快哉”吗?很多人钻研了一辈子,也不过写出几句酸诗几句酸文,读来一股子无趣的酸腐味。可有的人写的文章就是能给人一种畅快非凡的感觉。苏轼弹起琴来也一样,他的琴音和他的书法、他的文章一样,也许他的技巧不是最好的,也许其中处处透着打破了世俗标准的“不羁”,可就是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一如欧阳修所说的“不觉汗出,快哉快哉”。几乎是苏轼弹完《满江红》的同时,那挡在正厅之中的屏风突然被人挪开了。一位鹤发老人出现在所有人眼前。她年近七旬,满面风霜,一双手却还稳稳当当,不见一丝丝不该有的颤动。即使已经长出皱纹,那依然是一双很适合弹琴的手。这位肯定就是百琴堂主人了。苏轼奇道:“不是还有一轮吗?”“不用了。”百琴堂主人摇着头说道,“就算再来十轮,你应当也没问题。”苏轼谦道:“我接触的曲谱比较多,总有能对上的。”这是大实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