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节(1 / 1)

基本常见的词牌苏轼都能弹上一段,诸多名曲更是烂熟于心。主要是他们读书人就那么点爱好,平时聚在一起大多是聊聊诗文听听曲,可不就是比现代人接触的曲谱多得多吗?百琴堂主人摇着头说道:“这一关根本不可能难倒你。”古琴有三种音色,泛音、散音、按音,分别象征着天、地、人,她第一轮偏向于表现“天”,第二轮偏重于表现“地”,苏轼不仅轻轻松松听出她曲中之意,还直接来了个破而后立,“天”和“地”经他那么一弹仿佛瞬间开阔了。技巧好的人好找,有这种胸襟、这种气概的人不好找。苏轼也不是非要把三轮都比完不可,他好奇地询问:“那第二关是什么?”百琴堂主人笑道:“第二关是‘八仙过海’。”这却是个苏轼不知道的典故。苏轼看向吴普,让吴普给解释解释。后世那“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主要成形于元明时期,苏轼这个北宋土著不知道很正常。吴普给他简明扼要地给他讲解了一番,说这一关就是让他们“各显神通”的意思,直白点说就是“想弹什么就弹什么”“展示一下你借琴去做啥”。这是一道主观题,发挥空间很大,但想拿高分不容易,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脑回路和阅卷官的脑回路一不一样。苏轼却一点都不紧张,他的关注点甚至歪得挺厉害:“曹国舅竟是‘八仙’之一,那我岂不是也算是见过神仙的人了?”原来按照后世的说法,八仙之中的最后一位竟是曹皇后之弟曹佾。苏轼还真见过这位吊车尾“八仙”。吴普无奈地把话题拉回来:“你准备弹什么?”苏轼说道:“我觉得这琴就挺好的,也不一定要借那奔雷。不如我就用这琴弹唱一曲《水调歌头》好了。”吴普知道苏轼性情洒脱,做事从来只凭喜好,既然他都说想用这把琴弹了,吴普自然不会逼着他挑战到底。吴普表示无条件支持他的决定:“那好,你弹吧,我一会直接录下来给我妈就成了。”两人商量好了,吴普就将苏轼的意思转述给百琴堂主人。百琴堂主人一怔。吴普想到自己还是托关系才约到这次奔雷挑战。现在他们都劳动她老人家出面了,居然想半途而废,着实不太好意思。吴普语气里多了几分歉意:“我这朋友他脾气就是这样,想一出是一出,他弟弟为此不知伤了多少脑筋。”苏轼和弟弟苏辙感情很好,苏轼每到一地都会给苏辙书信往来,时不时还写首诗或者写首词。兄弟俩即使分隔两地,也时常隔空唱和。所以苏辙是很忙的,一边要勤勤恳恳做官干活,一边要想方设法捞哥哥。有时从新党手里捞,有时从旧党手里捞。有时忙昏了头,还要被苏轼写信花上百字描述他新发现的美食并表示“这东西你肯定吃不到吧”。比如他吃羊蝎子时就写信和苏辙说这种吃法贼好吃,就是家里的狗很不高兴。因为连骨缝里的肉都被他剔得干干净净,一点都没给他们留。苏辙收到信那是又心疼又无奈,都不知道自己是该笑还是该哭。吴普觉得每一只热爱撒欢的二哈背后,都有个无可奈何的牵绳人。真是辛苦苏辙了!百琴堂主人却不觉得苏轼的想法有什么不妥。她笑着说道:“不要紧,既然是以琴会友,自然是这位小友觉得够了就够了。”两人交流完毕,吴普就让无人机找准拍摄角度,对苏轼比了个“可以开始了”的手势。比起刚才的正襟危坐,苏轼这会儿已经和他面前的琴混熟了,整个人看起来悠然自在。他十分随意地起了调,一首古意盎然、早已没人会弹的《水调歌头》就开始了。那是三年前的中秋,他还在密州当太守,底下的人都很给他面子,陪着他痛痛快快喝到酩酊大醉。酒到酣处,他忽然想起了几年没见的弟弟,于是叫人取来笔墨,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水调歌头》。他们兄弟两人虽然聚少离多,但也都算长寿。他活到了六十多岁,弟弟更是活到七十多岁。有些事他自己做不了,弟弟也帮他去实现了。所以他没什么不满意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18章明清以前的文人大多都有“能歌善舞”的特性,据传《诗经》三百篇,孔子篇篇都能唱。到了唐朝,君臣之间也是有事没事就载歌载舞,平时相处起来十分融洽。到了宋朝,文人矜持了许多。琴是肯定会学的,但曲儿不是谁都爱唱,顶多也就是私底下填几首词玩玩。这些文人里头又有两个特例,一个是柳永,一个是苏轼。柳永是当时大伙都嫌他俗,不爱带他玩,蹉跎大半生都没出头,郁闷之余只能“浅酌低唱”。苏轼的特别却在于他的“不走寻常路”,时代相近的李清照直接评价他是“以诗为词”“不谐音律”。词这玩意,本来大伙都是闲暇之余对着词牌填词玩儿,只图个乐子,没谁把它当做一种正经创作。结果苏轼偏不这样干,别人都在以诗言志,他却来了个以词言志,这可不就是剑走偏锋吗?所以说苏轼这一辈子,最常干的事就是打破常规,走别人不爱走的路。苏轼自己填词填得畅快,自然是不觉得自己的词不谐音律,因此他弹起来一脸自然,唱起来也一脸自然。至于北宋时期的《水调歌头》到底是不是这样唱的,那就见仁见智了。毕竟那会儿的曲谱就是告诉你三样东西——一、这个音是三音里的哪种。二、这个音用的是什么指法。三、这个音用的是哪一根弦。至于你弹得是快是慢,是婉转还是激昂,全看你的个人理解和个人水平。一曲终了,苏轼弹得畅快,吴普也听得畅快,只觉真没白费他们大费周章跑这一趟。这时直播间里的观众们也陆续回过神来。“呜呜呜太棒了吧!!”“这是我不花钱能听的吗?”“馆长是从哪挖来的神人啊!”“我知道是假的,但我想当成真的!!”当然,也有很多是为找碴来的家伙蹲守在直播间。本来他们也被苏轼的表现给震住了,回过神来才想起自己的来意。他们顿时开始带起了节奏——“唱的是什么啊?根本听不懂!”“随便拉个人来唱个不知所谓的曲子,就敢说是东坡先生,东坡先生他同意了吗?”“笑死人了,还说什么这把琴就很好,我看是知道自己通不过挑战给自己找台阶下吧?”还有不少跑来围观的营销号见苏轼不准备继续挑战了,立刻把事情掐头去尾地归纳总结一番,发出去表示这位短短几天功夫就在网上火起来的“东坡先生”纯粹是徒有虚名。早前网上关于奔雷挑战的那波讨论才刚发酵开。奔雷挑战的结果出得太快,不少人都还没来得及去看直播。瞧见一堆人在#奔雷挑战#这个话题底下冷嘲热讽,很多人自然也被带偏了,觉得就是个不出名的小演员打着苏东坡的旗号炒作。倒是一些专业人士后知后觉地得知有人直播奔雷挑战,摸索着找到了清阳直播间。等他们进去以后,就在观众列表里看到不少老熟人。他们之所以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认出这些老熟人,是因为上个月这直播平台刚举办过一次音乐盛典。当时直播平台邀请他们过来露个脸点评几句。最后还热情地给他们的号统统加了个特别订制的紫色标志,方便他们登陆平台时能被后辈们认出来,热情地喊他们一声“老师”。现在列表里一溜紫标。不值钱,真的不值钱。后面来的人觉得这些老朋友太不讲义气了,有人直播奔雷挑战这种事,这些人怎么可以偷偷地来看?动动手指发个链接碍着他们看直播了吗?就这样,一堆紫标在清阳直播间里热闹会师,甚至还酝酿着一场秋后算账声讨老友不讲义气的小风暴。比起上回语言学教授们无声无息的直播间“团建”,这次音乐圈的集体活动要显眼很多。这个奔雷挑战在业内很受关注。百琴堂主人家中世世代代都是做琴的,她父亲是三代单传,生下她后却因为意外不能再生育。她父亲想到家中的手艺传男不传女,就给她找了个童养夫,准备好好培养起来把他们家的手艺传承下去。结果对方学成手艺后直接跑了。她父亲心灰意冷之下才把手艺教给她,教完就重病离世。百琴堂主人办完父亲的葬礼,着手招收学徒,男女不限,学会了就可以出师,还可以把手艺教给别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